林木参天蔽日,莽莽苍苍,绵亘上百里
西双版纳
犹如华夏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西南边陲享受着阳光雨露的润泽
神秘雨林、养生福地、美食文化
使西双版纳举世闻名
异域和少数民族风情
让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风光大放异彩
这里生长着各种各样奇特的植物
更养育着美丽的孔雀、憨厚的大象
鲜花四季常开,水果清甜可口
幸福在哪里
西双版纳的风情与风景告诉你
西双版纳的云品也会告诉你
西双版纳之味——傣家红糖
傣族红糖,被誉为“东方的巧克力”,是傣家人生活必需品,也承载了无数傣家人的生活记忆。而这家八代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秉承傣族匠心,恪守百年古法 ,只为研制正宗傣族古法红糖,将雨林最原始的芬芳,带进千家万户。
“玉叫红”,一个专做傣族古法红糖的品牌。品牌创始人玉应叫坚信,饮食,揉合了一个地方的人文特色与风土人情,是日常生活,也是文化传承。所以她特聘第八代家族传承人玉应比亲自还原并完善古法红糖工艺流程,坚持纯手工制作,坚持原汁原味,坚持无任何添加,让每一枚红糖都能唤醒儿时的记忆,让每一枚红糖都映射出傣家人对生活的思考与祝福,让每一枚红糖都能在工业洪流的反复冲刷中依然如故。
在工艺流程上,“玉叫红”傣家古法红糖,坚信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致入微的美好,所以在每一个细节上,都饱含了品牌对自然的敬意。坚持选用“大铁浓缩锅”“柴火土灶”“五榨三滤两浮一沉”......选蔗、榨汁、熬制、撇泡打沫、打沙、收水等10多道工序,每个步骤力求精准,确保每一枚红糖都能做到化水后无杂质,味道醇香,瞬间让你找回儿时的记忆。
西双版纳之味——秘境野蜂蜜
西双版纳年平均温度在18~22℃之间,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得这里四季常绿。每到花开之际,野花漫山遍野,蜂蝶成群。而采集花蜜的蜂种,是野生的中华蜂。它们对环境极度敏感和严苛,如果采集到一丁点被农药施过的花,中华蜂就会出现功能性紊乱并死亡。也正因为此,意味着采摘自西双版纳深山密林中的蜂蜜,全部源自0污染的绝佳环境。
这些野生中华蜂采的蜜都是原始森林里的各种野花,包括药花、树花、果花等,品类繁复多样,是整片热带雨林植被花卉种群的代表。所以它不是单一的某一种蜜,而是混合了丰富多样的蜜源。这也让采自这深山的蜂蜜橙黄剔透,泛诱人的光泽,散淡淡花香,让人垂涎三尺。
此外,这里的养蜂人从不追求高产量和快速成熟,为了保证品质,坚持一年只取一次蜜。他们遵守着不做掠夺性惊扰的准则,春秋冬养夏割藏,取二留一。
西双版纳之味——糯香小玉米
“长夏无冬,一雨成秋”“花开四季,果结终年”这就是西双版纳——北回归线上这片绿洲独特的热带雨林恒温气候和肥沃土地的真实写照。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既无常风影响,又无台风袭击。这些特有的气候、生态、及自然条件,成就了西双版纳成为中国糯玉米的主要发源地,也让西双版纳成为中国糯玉米可以四季自然种植的奇迹。
每一根玉米,都被最后一缕包谷叶包裹,金黄色的须,在颗粒饱满的玉米粒外,看起来特别新鲜,掰开一粒,能看到肉质糯糯的、粘粘的,连种皮也又薄又细腻,看着红黄相间的玉米粒,有着宛如珍珠的光泽,温润而有质感。
西双版纳糯香小玉米个头虽小,但颗粒饱满,玉米香气浓,味道甘甜,皮薄无渣,口感软糯,让人越嚼越爱,营养全面,满满饱腹感。
西双版纳之味——黑花生
这款黑花生来自云南西双版纳布龙河村的大山深处。布龙河村是西双版纳勐纳县的一个瑶族村落,临近老挝,远离城市,而且靠近北回归线的黄金纬度,是黑花生的优质产地。黑花生的种子比较“娇贵”,易腐烂、易出芽、出米率低,亩产不到500斤,比一般花生低了一倍左右,能吃到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7月份种下之后,就是漫长的生长期,发芽、开花、落果、成熟。每粒黑花生的种植时间都超过4个月,经历了这样漫长的生长期,花生颗粒才能如此饱满,味道才能如此香甜,营养才能如此丰富。“混血”让它的营养翻倍,源自老挝的老品种,在几百年的种植历史中不断演化,它的营养比鸡蛋和肉类还高,甚至有“长生果” “植物精肉”的美誉。其谷氨酸比黑大豆高10.65%,比黑玉米高215.69%。
热带雨林的气候 ,年均气温22℃左右,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雨热同期、土壤肥沃,黑花生晒足阳光、喝足水,才能长得水润清甜。果仁圆润饱满、果壳浅黄凹凸。虽没有其他花生那么细长,但胜在果壳轻薄,沿缝轻轻一捏,咔嚓一下就打开了。圆滚滚的花生仁,三两粒一起入口,浓郁的香味、饱满的汁水,远非那些香气淡、干瘪的花生能比。一咬,花生油脂的醇香便率先占领了味蕾高地,脆爽后是丝丝的回甜,越嚼越香,然后就是一颗接一颗地停不下来。
2020年春节来临之际,让来自秘境雨林的芬芳,为你带去新年最深的情意。
云报文旅全媒体记者 肖傲 文
孙兵 图
部分图片由供应商提供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代基凯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