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丝制花瓶 石雕名远扬 “手工艺之乡”通海孕育特色文化

玉溪市通海县的手工艺源远流长,能工巧匠闻名云南及周边地区。近代滇中著名的古建筑、木雕、石雕大多出自通海能工巧匠之手,因此通海被冠以“手工艺之乡”的美誉,并被省政府列为“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12城之一。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银饰和石雕石刻,具有通海特色的银制品、石雕石刻等文化产品也在迅速发展中。

技艺高超的银饰制作技艺

竹子编织、藤木编织的花瓶很常见,但银花丝编织的花瓶却很少见到。《繁花》就是一个用银花丝工艺制作的花瓶。《繁花》的瓶身由1638朵纯银松花组合焊接而成,是一件不可复制和不可量产的作品。它集中体现了花丝工艺中掐、填、攒、焊、垒以及錾刻和花丝工艺中难度极高、最难掌握的编织技法。《繁花》曾在玉溪市博物馆举办的文物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制作这个精美工艺品的人是戴斌,通海河西人。在2013年时获评通海县第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艺师。

通海银饰距今今已有760多年的历史,《繁花》体现出了通海银制品的精美绝伦。近年来,通海县银制工艺品产业在不断地发展,银制产品除了传统的民族银饰品外,还开发了各种现代时尚饰品、金银餐具、酒具、摆件等各种生活用品和特色旅游商品共计500多个品种、2000多个花色式样,成为最有市场价值的民间工艺。据了解,目前全县共有银制工艺品企业(银铺)50户(其中,上半年新增银铺3个),从业人员300多人,有省级工艺美术行业领军人物2人、省级工艺大师3人、市级民间工艺师5人、县级工艺师7人,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工匠100多人。

远近闻名的石雕石刻工艺

走进通海县河西镇解家营村,就看到了精美石雕、石墙、气势不凡的宗祠掩藏在钢筋水泥建筑之中,历史与现实碰撞出的优美乐音回荡在村子里。这是一个与石头结缘的村庄,其石雕工艺省内闻名。刚踏上入村的主干道,村头石雕匠人“叮当,叮当”敲击石头的声音便吸引着我们快步向前。

“我从事石雕已经20年,我认为天道酬勤,学无止境。三人行必有我师,多发现周围的人,学习他们的优点,从而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样才会使自己不断进步,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为通海的石雕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解智达说。解智达来自解家营村,在2016年的时候,他被评为省级石雕工艺大师,成为通海县乃至全市的第一位省级石雕工艺大师。

通海石雕产业源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现在主要聚集在河西镇石山嘴村委会、解家营村委会和兴蒙乡境内,当地青石资源得天独厚,雕刻技艺独树一帜,石雕产业远近闻名。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省级石雕工艺大师1人,市级工艺师4人、县级工艺师1人。鲁永红于2014年3月被玉溪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非物质遗产项目滇南石狮代表传承人”,同年9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随着通海县深入实施“文化和县”战略,,把挖掘和传承民族民间工艺文化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着力扶持具有通海特色的银制品、石雕石刻等文化产品加快发展,现已形成以银制工艺品加工销售为龙头,木、石、布等领域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培育出多个龙头企业、知名品牌、特色文化产业示范街区和年产值上千万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村。2016年,全县文化产业增加值达4.71亿元,占全县GDP的5.05%,并被评为“云南省文化产业先进县”。

云报全媒体记者:陈筑凌
责编:和秀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