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彝族自治县地处大理州中部,苍山之西,东与大理市、巍山县相邻,西与永平县、云龙县接壤,南抵保山昌宁县,北交洱源县,总面积1860平方公里,辖4镇5乡65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有彝、汉、白、回等13个民族,2016年末全县总人口105667人。
漾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远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先民繁衍生息。1912年设置漾濞县,1950年属大理专区,1956年随撤区建州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并入大理市设漾濞区,1961年复置县,198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漾濞彝族自治县”。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丰厚,文物古迹众多,作于3000多年前的苍山古崖画被史学家称为“苍洱文化之源”。2001年,漾濞县被省政府授予“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漾濞境内民族文化浓郁,彝、回、汉、苗、傣、傈僳、纳西等17个民族在多年来的生产生活中继承和发扬了各自独俱特色的民俗文化,创造出了漾濞悠久灿烂的民俗文化。如彝族打歌、大刀舞、敬酒歌等都蕴藏着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让人如痴如醉,其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服饰文化的美,彝族服饰色彩鲜艳、款式多样、美丽细腻而又大方,有其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欣赏魅力。
漾濞资源富集,山川秀美,生态良好,整个县域森林覆盖率达79%,绿化率83.1%,被誉为“绿色宝地”“横断山脉南麓的明珠”,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共融的乐土。值得一提的是,漾濞水资源得天独厚,有河流117条,总量达12.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28万立方米,水能蕴藏量达45万千瓦,林业蓄积量达725立方米,地域内还有丰富的温泉和矿藏资源,目前已探明的矿藏有锑、铜、铁、镍、汞、大理石、水晶石等30余种。天然优势造就了漾濞丰富的景观类型,具有高山生态景观、森林生态景观、杜鹃花景观、雪地景观、冰川遗迹景观、瀑布叠泉景观、高原湖泊景观和湿地生态景观,形成独特的自然风貌。
经多年发展,漾濞目前交通便捷,区位优越,平甸线、大保高速公路和320国道及正在修建的大瑞铁路穿境而过,与周边县市连接的公路四通八达,县城距下关29公里,在滇西中心城市半小时经济圈内,是离州府最近的“卫星城”、大理的“后花园”,是滇西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是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交通便捷也为漾濞经济、旅游、文化等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驰名中外的漾濞核桃,凭借3000多年的种植历史,果大、壳薄、仁白、味香、出油率高、营养丰富而誉满中外,远销省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