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船划破青黑色的水面,我们离开漂浮的栈道,在这个因火山喷发而形成的火山堰塞湖中徜徉。湖水其实特别清澈,但一年四季看起来都是青黑色,这是湖底淤泥的颜色。水深处有13米,浅的地方只有一米多,但因为底下是淤泥,落水比较危险。
北海湿地位于腾冲市北海乡双海村。眼前的湖泊就像一个圆形剧场,四周围着的青山是观众的看台。最高的那座山叫笼耸山,是腾冲境内最高的火山。高黎贡山就在这圈小山的背后,被云层遮住,看不到踪影。
火山下的湿地
每年冬天的湿地,大雁、白鹭、鱼鹰、天鹅,这些大名鼎鼎且珍稀的候鸟在这里,数量众多,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观鸟人。小野鸭是数量最多的,常见的有大黄鸭、绿头鸭、小麻鸭。我们到的时候是盛夏,见到了鸳鸯和天鹅。
野菜也是季节性的,随着船只的深入,我们看到河道两旁有一种叶片是圆形的绿色植物,叶子平铺湖面,有点像睡莲,是莼菜。湿地里的莼菜完全野生,属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对这些莼菜,人们不采摘也不种植。湿地里的水呈弱酸性,是二类水质,对莼菜的生长有好处。“湿地的莼菜在其他地方生长不了。”说话的是50岁的张兴国,双海村人,在湿地保护区工作了14年。
清澈的湖让我们能明晰地看到漂在水中的席草。水边生活的人总是能更多地享受到自然的馈赠,在张兴国小时候,把席草晒干,编织成凉席,能给家里带来一笔小小的财富。席草编织的凉席软和,“睡在上面很舒服”。
过了4月,湖里自然生长的鸢尾花已经谢了,只偶尔能看见一两支花期晚的还在绽放,景区在鸢尾花盛放的地方做了紫色的风车,随风摇转,张兴国说,鸢尾花开放大致就是这个样子,很美。“鸢尾花如果移植到其他地方,没几天就枯黄了。在湿地自然生长,状态最好。”
漂浮的小岛
张兴国和小伙伴们的童年记忆,总离不开草排。草排是北海湿地最大的特色。之所以称这里为“草甸浮毯式湿地”,就是因为湖泊里漂浮着数不清的草甸,当地人习惯叫它们草排。草排是村民对这片湿地最直接的印象,所以当地人也把这片湿地称作“草坝”。除少数几片特意维护的、镜子似的、可供划船的湖面,其他被围栏保护起来的地方,看起来都是一片片水绿水绿的草,这些草的下面就是草排。
60万年前甚至更早的火山喷发,让这里变成了一个湖泊,火山灰落入湖中,或沉底或漂浮。因富含各种微量元素,火山灰成了最好的养分,加上小鸟或者风带来的草籽,小草便萌芽了。到如今,这些草早已“草长根深”,各种植物的根部相互绞缠,掺和上泥土,就形成了牢固的草排。有的草排厚度达两米多,薄的也有五六十厘米,足够一头牛站上去而不会下沉。
鸢尾花是判断草排厚度的一个标识,鸢尾花的根粗粗的,一般生长有鸢尾花的草排都比较深、结实,“可以放心走”,人踩上去会晃动,脚下感觉像海绵。张兴国小时候会到草排上放牛,“吃这种草长大的牛很肥壮”。
草排随风飘动,就像一个个可以浮动的小岛。据说,在我们来之前,一档综艺节目在这里拍摄。导演组在湿地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选了一块草排作为第二天的拍摄点。“第二天到了湿地,傻眼了,那块草排不见了,早就被风吹到其它地方去了。”腾冲市委宣传部的王维盛说道。
导游还跟我们讲了一个“偷田”的故事。两家人发生点争执,有一家人趁着晚上去把另一家的草排上割走一块绑在自己家的草排上,第二天被偷田的农户只知道自己家的稻田小了,却不知道那块稻田漂到哪儿去了。
但这个故事确实只是传说,真实情况是,双海村的村民们从未把草排当作稻田。村民也曾试着在草排上种过农作物,但相比农作物,野草的生长速度更快,也更肥,农作物的收成反而不好,久而久之,村民都放任草排自己生长,只是会到草排上割猪草,放牛。
在张兴国小时候,北海湿地看起来就是现在的样子,不过面积小一些。每天放学回家,张兴国就约着小伙伴往湿地跑,在湿地,无论做什么心情都是愉悦的,打打猪草、扎几个猛子,在小孩子嘻嘻哈哈的笑声中,一个午后就过去了。
在湿地被保护以前,周边的4个村子里,依靠打渔、种田为生的人家居多。湿地有种特别的捕鱼方式,这种方法不需要借助任何捕鱼工具,双手即可。现在湿地不允许捕鱼,几个渔民示范了这种捕鱼方法。他们沿着草排往中间走,找到有洞的地方,再小心翼翼地往下踩,水渐渐超过草排淹没渔民的脚和小腿。洞口的水还在汩汩地往上冒,冒着冒着鱼就冒上来了。湖里的鱼以草鱼、鲤鱼居多,草鱼大的有30多斤。在腾冲,“北海鱼”早就闻名遐迩,鲜甜,没有泥味。
捕捉黄鳝和泥鳅则更容易,把较薄的草排翻过来,草排背面的红色泥土露了上来,在泥土里就能摸到泥鳅和黄鳝。
过去,对张兴国和其他双海村民来说,捕鱼就像到菜园里拔菜一样方便。现在,湿地被保护起来,不允许捕捞,许多村民都来到湿地景区工作,女性可以做检票员,男性可以划船。湿地的保护性开发给村民们带来了新的生活方式。
湿地的礼物
2000年,北海湿地开始进行保护性开发,经过退耕还湿,湿地面积已经从原来的800亩增加到了4000亩。湿地保护区包括的不只这个湖泊,还有对面山上的青海湖,青海湖同样是堰塞湖,也是火山喷发留下的痕迹,双海村也许正是得名于这两个湖泊。青海湖所处的位置海拔更高,成为补给湿地的水源之一。
一年四季,北海湿地从没有干涸的情况,相比雨季,旱季的水位至多下降1米。在湿地,能随处感觉到空气中水分的滋润。这与湿地充足的水分补给是分不开的。除青海湖水的渗透外,充沛的地下水也在源源不断流入湿地。在湿地边的海口自然村,有股水量巨大的地下水不停涌入湿地,这使得海口村就像湖泊的入海口一般。张兴国介绍,由于湿地地势特别,背靠的大山阻隔了夏季吹来的暖风,形成降雨,和腾冲市区相比,北海湿地的雨天要更多。被雨水滋养的,还有满眼的苍翠,湿地四周的山上郁郁葱葱,植被很好。张兴国告诉我们,湿地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超过80%。
藏在草排周围的小鱼小虾和湖泊里生长着的各类野菜,是湿地赠予双海的礼物,但湿地的馈赠远远不止这些。湿地周边是村民们的稻田,在农耕中,湿地是最好的蓄水池,干旱时节,村民们可引水灌溉农田,这让双海村的农作物得到更多滋养。“湿地还对调节当地气候有好处。我们这里气候很好,年平均气温14.7度,最热的时候不会超过30度,最冷的时候不会低于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