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发祥之一——拖潭村

东川原为彝族的发祥地之一,至今在东川的阿旺镇、红土地镇(原法者乡)、原姑海乡、汤丹镇、舍块乡等还散落着许多彝族聚居村。由于地处边远、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这些村寨至今还保持着彝族原始宗教及文化的遗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文化的渗透,这种珍贵的文化形态已濒临灭绝。彝族文化表现比较集中的如阿旺镇的拖潭村。

拖潭村彝族生活、生产习俗内容繁多,他们把婚丧都视为喜事,俗称“红白喜事”,办理红白喜事的程序都比较烦琐。红喜从提亲开始就有许多讲究,每个过程都用“唱”的方式来表达,有固定的调式,如:“迎亲调”、“送亲调”、“入门调”、“坐堂调”等,成亲的当天,男方还要到女方家“抢亲”。一般婚礼都要举行三天,要搭青棚,“请叫花子”、请乐队,跳芦笙舞。 拖潭村彝族丧俗也比较繁琐,尤其是老人的丧葬程序极为复杂,提前报丧,搭青棚、要做法事、设祖灵、跳歌场、请西波(毕摩)念丧葬经,指路径,所有亲人披麻带孝送灵柩上山。拖潭村彝族认为,人死了灵魂不死,届时“灵魂”脱离躯体。栖息于村后的密枝林。 拖潭村彝族的“喊魂”习俗也与 “灵魂”脱离躯体的观念有关。一般小孩受了惊吓,他们就认为小孩的灵魂被吓得“魂不附体”了,因此要请西波(毕摩)为小孩“喊魂”,让小孩的灵魂重新回到躯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