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门街267号
位于虹溪镇东门街的虹溪烤烟站大门紧锁。从这个烟站所在的位置开始,往西20米沿街往西十余米。
山老师告诉我们说,“这就是王氏宗祠。”宗祠前的四级青山石坎也是宗祠的遗迹。仔细观察,原先粗粝、棱角分明的青石板已在长年的磨砺下,变得光滑。
走完石坎,就是宗祠的正门。门宽大约四尺。总体看来,王氏宗祠显得过于简朴,在我们意料之外。大门临街,进门后看到的一样是烧毁后新建房屋的半边围墙和巷道。木门槛在长年的人来人往之间,被踩踏得光滑圆润。
百年前的门栏就像个“老古董”。在一些细部,还可以窥见当时精湛的雕刻技艺。
石坎的左手边土基墙的地基处有一块刻有“大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字样的青石砖,石砖呈黑绿色,外表像是包裹了一层青苔,但字迹清晰可辨。“这就是宗祠里唯一留下的老东西了。”山老师猜测,当时的火灾中,祠堂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所剩无几,山老师猜测这块青石砖大概是在失火后重新建盖房屋,被“随手拿来砌墙了”。
宗祠毁于战乱
虹溪王氏宗祠的具体修建年代无从考证。
有史料记述,王炽发家以后,并没有忘记乡里,忘记国家。先后“因乐善好施,垫支军饷,赈济灾民,修桥筑路,兴建书院,购置学田等义举,获清朝廷赏赠‘荣禄大夫,资政大夫’,‘二品花翎顶戴侯选道’,按二品之规定,准建王氏宗祠及‘荣禄大夫第’……民国初年毁于兵燹(因战争所遭受的焚烧、破坏)。”
那么,为什么一代钱王家的宗祠会被“一把火烧了”,仅剩一道门呢?
“应该是1910年以后了,在虹溪姜、王两个家族斗争中,他家的祠堂被烧了。”对于祠堂被烧一事,山金寿也没有确凿的证据,他只粗略的推测应该是“民国”、“军阀混战”时期的事情。
虹溪织布厂半路夭折
1903年,王炽病逝,“同庆丰、天顺祥皆由其长子王鸿图承继。”
1913年,秉承父志的王鸿图在虹溪王氏宗祠内开设织布厂。史料记载,“有铁木结构织布机六十余台,并聘请上海技师来虹溪安装机器和培训工人”,开厂、买机器、请技师等等,所有的费用都由王家主要承担,说到当时的规模,山金寿曾听老人说过“织布厂真不得了,三十多台织布机齐刷刷地安放在祠堂东边新建的房里,生产出“爱国牌各种花色棉织平布。”
“当时民族工业落后,虹溪小镇能织布、远销市场是了不得的一件事”。山金寿认为,“当时开设织布厂对于振家乡工业有着重要的意义。”由此也可以看出,王炽长子王鸿图一直延续着父亲为家乡多做公益事业、振兴家乡的思想。
山金寿又提到,织布厂“存在的时间不长”,“可能刚要步入正轨,要大批量出产品时,战事(虹溪姜王二姓械斗,自同治六年-1867揭开序幕,直至解放后才算彻底结束。在械斗过程中无辜人民损失的生命财产无法估计)就起了。”祠堂被烧,织布厂也跟着夭折。
对于“虹溪和虹溪人的名字出现在上世纪20年代外国人的教科书上”一事,山金寿解释,因为王炽“结交了一位来自英国的干亲家”方苏雅,这样他便有机会接触到国外的先进工业技术和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