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在旅游市场推动和国家政策引导下,文旅融合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新兴动力;非遗文化的挖掘利用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文化遗产旅游已然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同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平衡越来越受到关注,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建立遗产保护标准和完善遗产保护管理,成为未来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的方向和目标。
截至目前,普洱有非遗名录619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992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8个,建成非遗传承基地54个。为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了解非遗丰富内涵,文旅头条推出"普洱非遗"专题,弘扬“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展示普洱市非遗文化和旅游资源深层次的良好业态。
杀戏,是一种云南省地方传统戏曲。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杀戏》入选2009年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主要流传于景东县和镇沅县交界者干河流域的九甲、花山一带,在景东县被称为“煞戏”,在镇沅县则被称为“杀戏”。
(杀戏进校园汇报演出)
(杀戏到普洱旅游节展演)
(杀戏演出现场)
(杀戏打击乐演奏 )
杀戏因其所演出的剧目多有砍砍杀杀的场面而得名,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时的“变文”。它的前身为“鼓词”,乃是“子弟书”的变体,从弋阳腔中分支而出,属四大腔外梁山调子、邦子腔系之列。明末清初,由长江、黄河流域进入哀牢山腹地的景东大街乡,后传入花山乡。清光绪年间,又从景东大街乡、花山乡传入镇沅九甲乡。
(杀戏演出现场)
杀戏传入云南后,逐渐发展、演变为一种深具云南特色的民族民间稀有戏种。在景东当地,也称之为“砍刀戏”、“正戏”或“玩灯”,通常在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的灯会、五月的秧苗戏会和七月的保苗戏会等活动中演出,具有扫除妖魔保佑人间风调雨顺、家兴人和、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寓意。
(杀戏老班戏服和道具制作工具)
(杀戏伴奏乐器)
(杀戏道具)
近年来,杀戏在各种曲艺汇演中大放异彩,荣誉颇丰。2018年,由普洱市挖掘整理的省级非遗剧目杀戏《三战刘丛》,在参加云南省首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时,荣获“优秀汇演奖”与“传承奖”。同年,参加文化部举办的2018年(昆山)盛典展演,摘得“展演奖”。2020年,杀戏曲目《韩信问卜》,在云南第二届传统戏剧曲艺汇演中,勇夺“优秀展演奖”。
(2018年戏曲百戏盛典汇演)
(2018年戏曲百戏盛典汇演)
(2020年云南省第二届传统戏曲艺汇演)
(2020年云南省第二届传统戏曲艺汇演)
杀戏在艺术上仍处于戏剧发展的初级形态,是一种古老而独具民族魅力的稀有剧种,是民族戏剧史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对艺术乃至相关许多学科的研究都有突出的价值。发掘、抢救、保护、传承景东、镇沅杀戏,不仅能带动云南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对丰富和发展中国民族民间戏曲音乐舞蹈艺术史,乃至对世界戏曲音乐舞蹈艺术的丰富、发展和完善,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文旅头条 融媒体实习记者 朱正 文
图 景东县文化和旅游局提供
责编 陶优
审核 陈大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