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非遗 | 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以陶为纸 刻绘万象 忠实传承陶器烧制技艺

编者按: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旅游市场的推动引导下,文旅融合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新兴动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利用也为旅游业注入了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容,文化遗产旅游已然成为新的旅游热点。同时,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的平衡越来越受到关注,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建立遗产保护标准和完善遗产保护管理,成为未来文化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索的方向和目标。

截至目前,红河州共有各级非遗保护项目1144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项、省级65项、州级184项、县级881项。为提高人民群众对非遗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了解非遗丰富内涵,文旅头条推出"红河非遗"专题,弘扬“见人见物见生活”保护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民族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展示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深层次的良好业态。

红河非遗系列稿件(八)

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其因艺而珍,品质洁如玉,明如镜,声如磬,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无铅、无毒、对人体无有害物质。同时,建水紫陶更侧重于文化的张扬,以传统中国书法绘画为主要内容的装饰,使建水紫陶古貌淋漓,风格古朴高雅,文气盎然。

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由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制、无釉磨光等工艺组成。

镇浆制泥

建水紫陶的原料取自建水境内。传统的制泥方法是将粘土原料分别捣成粉粒状,按制陶要求把不同成分含量的粉粒状原料进行配比,放入池内加水制成浆状搅拌淘洗,待含砂浆泥沉落池底,便只勺取上面的浆泥倒入另外的池内作再次淘洗。如此反复五、六次,这样制成的泥料无丝毫砂粒半点暴性,细腻犹如膏脂。

手工拉坯

由于泥料细腻,在湿润状态下的可塑性相对较弱,因此,建水紫陶不适宜用灌浆或注模的方式制成器型,而沿用数千年以前古人发明的轮制成型手工拉坯的方式拉制器型。由于拉坯艺人存在水平技能、艺术风格、文化构成等方面的个性,同样的器型在不同艺人的手中,会呈现不同的风格流派,形成建水紫陶作品典型的个性化特征。

湿坯装饰

建水紫陶的刻填工艺要求在陶坯湿润状态下完成,才能保证填泥与坯体充分吻合,因此,陶坯器表的墨稿装饰亦必须在湿润状下用手绘完成。到目前为止,对建水紫陶的装饰尚无一种可以替代手绘装饰的办法,也因此成就了建水紫陶独特的人文语式,以陶为纸,刻绘万象。

雕刻填泥

对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即将湿坯上的墨迹雕刻成模,形赋色,填敷各种色泥。由于填泥的湿度与坯体湿度不同,干燥过程中填泥与坯体的收缩不一致,因此,填泥要经过二至三次填压,使填泥与刻模充分粘合,填泥与器表成为同一块面。打磨过程中无意识的对线条边沿的磕碰,线条会呈现好似千年锈蚀风化而斑剥泐漫的肌理变化,使条线变得高古而苍茫,显露出一种金石之气的自然古拙。

高温烧制

雕刻填泥完成后,即可进炉烧制。建水紫陶的烧成温度要求在1150℃—1200℃之间,传统烧制建水紫陶的炉窑称为“龙窑”。窑内点火燃烧后,窑膛内形成了一个与外界截然不同的烧成气氛,陶坯内所含的各种成份在不同的火温和窑气下会呈现不同的还原结构和还原色彩,当窑内达到相应的高温时,紫陶在不同的窑气内会呈现或红或紫或黑的的奇异变化,形成建水紫陶有别于其它陶瓷的窑变特色。

无釉磨光 

建水紫陶最后一道工艺是人工打磨抛光。建水紫陶因为泥料腻若膏状,经人工由土还原为陶后,可将其打磨成明镜般光洁。一件上好的紫陶,要经过七八道打磨工序,用磨杵的功夫和耐性才能让陶面明如镜、洁如玉,完成建水紫陶最后一道工序。


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水紫陶烧制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建水紫陶忠实地承传了传统的陶瓷制作工艺,其陶质和艺术的表现能力对各种文化形态都具有十分和谐的兼容性,被誉为是一部物化的历史,一种活着的文化。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孙思漫 文红河州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责编 陶优审核 代基凯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