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一直在唱的“心”歌 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在昆演出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代基凯 文 江蕊先 图)3月11至13日,以普洱市脱贫攻坚、党史教育为题材的原创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在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正式演出,首演当晚即收获全场掌声。该剧以西盟县众多扶贫干部为原型,讲述了各级扶贫干部前赴后继、扎根边疆,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前行,帮助贫困群众用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改变命运,从封闭原始走向开放发展,从贫穷落后走向幸福生活,再次唱响《阿佤人民唱新歌》的生动故事。

(演出剧照)

立足新时代、展望新征程、展现新业绩

“村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成为几代人记忆的《阿佤人民唱新歌》于1965年在普洱市西盟县诞生,是解放军战士杨正仁在西盟县参军时创作的经典红色歌曲,一句“跟着共产党,阿佤人民唱新歌”,充分表达了边疆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听党话、跟党走的真挚情感,展现了普洱市各族群众团结在党的伟大旗帜下,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行的坚定决心。自此以后,这首歌就始终深深印刻在普洱人民的心中,反复吟唱、歌声悠扬。


(演出剧照)

《阿佤人民再唱新歌》的名字和内涵都与《阿佤人民唱新歌》一脉相承,它传承了60年代边疆民族群众获得自由与新生的喜悦心情,体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不变初心,展示了普洱各族人民永远跟党走的坚定决心。这部用艺术手法展现西盟佤族扶贫故事的作品,既是一段历史的记录,也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更是一股奋进的动力,既是向脱贫攻坚这段伟大历程的致敬,也是向所有为脱贫攻坚付出艰辛努力拼搏奋斗的干部群众的致敬。

在首演当天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共普洱市委常委、普洱市副市长刘海平介绍说,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委、市政府面对全市“十县九贫”,边疆少数民族众多,贫困人口占全省总数的7.9%,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30.4%的严峻形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缩影。这首歌也见证了普洱不忘初心的党史、摆脱封闭落后的新中国史、团结拼搏的改革开放史和战胜贫困走向小康的社会主义发展史。

(中共普洱市委常委、普洱市副市长刘海平介绍有关情况)

把《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唱得更响、推得更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要坚持以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魏贵成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普洱市十分注重现实题材艺术作品的创作,围绕脱贫攻坚、建党100周年、反腐倡廉、文艺抗疫等主题,扎根基层、深入生活,策划创作了一批重大现实题材、展示伟大革命历史、传承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戏剧、音乐、舞蹈作品等323个,逐渐凝聚起了普洱高质量跨越发展的磅礴力量。

在成功打造脱贫攻坚报告剧《宾弄赛嗨》和原创话剧《农民院士》之后,普洱市又推出了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完成了歌舞花灯剧《盟誓》、民族歌舞剧《芦笙恋歌》的创排。这些现实题材的文艺精品,通过动人的艺术表达,唱响了主旋律,彰显了时代精神。在前期的评审阶段,业内人士和专家们对《阿佤人民再唱新歌》有了初步认识,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经过精心雕琢,音乐剧《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将于今晚正式首演。


(演出剧照)

魏贵成表示,在《宾弄赛嗨》《农民院士》等剧目获得好评的同时,也希望把《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唱的更响、推得更广。一方面,将认真对照专家老师及观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对音乐剧进行精心提升打磨,做到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另一方面,完成首演后,将根据社会反响,争取进京汇报演出和赴全国各地开展巡演,《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再一次唱响世界、唱遍祖国大江南北。下一步,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围绕庆祝建党百年这一重大主题主线,实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推出更多深刻反映百年来我们党、国家、民族历史巨变的文艺精品。

(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魏贵成介绍有关情况)

把脱贫攻坚的伟大精神代代相传

《阿佤人民再唱新歌》主创团队由国家一级编剧杨耀红、著名音乐剧导演高瑞嘉、青年钢琴家马克、韩国著名音乐剧舞蹈编导张恩淑、纽约佩斯大学音乐剧舞美设计刘启薇组成,著名演员扎西顿珠担任主演。同时,该剧的舞台演员绝大多数都是西盟县的本土群众,他们有的来自扶贫一线,有的家里就是贫困户,从小听着《阿佤人民唱新歌》长大的他们,如今也在用文艺的形式,歌唱自己幸福美好的新生活,把党的边疆民族政策、把脱贫攻坚的伟大精神代代相传。


(演出剧照)

导演高瑞嘉:致敬每一个平凡的扶贫人

佤族脱贫是中国减贫奇迹的一个缩影,有太多人物、故事、细节可以讲述,感人的瞬间太多,党的伟大,扶贫干部的艰辛……抓住触人心弦的一些细节呈现出来,不论是编剧还是导演高瑞嘉本人,选择细节都比较难,更难的是想尽力通过剧目去让人们知晓了解中国精准扶贫的伟大,一心一意把这件事做好。导演组利用艺术的手法将“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的攻坚精神搬上舞台,想以此致敬每一个平凡的扶贫人,高瑞嘉认为,信仰追求才是这部戏的主旋律。

编剧杨耀红:时代造就英雄,伟大来自平凡

这部音乐剧的艺术构思,从编剧的角度,杨耀红想带着观众和剧中主角一起进入佤山,一块儿感受贫困,一样受到阻碍,一起有佤山必须改变的认同。从编剧角度,在设置构思人物时,杨耀红会留有悬念让观众有思考的空间,让观众感受到阿佤人民之所以能够再次唱响新歌,正是因为有了像曾经的解放大军和一批批扶贫工作队员的艰辛付出,才得以实现“一步跨千年”的人间奇迹。

主演扎西顿珠:用音乐剧形式说好,讲好云南故事

作为领衔主演、作为云南走出去的青年文艺工作者,扎西顿珠认为自己有责任把云南真实的、接地气的、又非常崇高的这样一个在平凡岗位上基层干部的故事,用音乐剧形式说好,讲好云南故事。“我们固然无法亲自体验那些贫困,却能在这部舞台剧的方寸天地间,触及到精准扶贫这项事业里一位人物的滚烫温度,一个个故事里的动人情感。”扎西顿珠说。


演员李杰:用饱满的热情和优质的表演向英雄致敬

西盟民族文化工作队队长李杰既是一名扶贫干部,又是本土文艺工作者,作为一名剧组演员、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李杰觉得自己任务艰巨。他说,“因为我们的故事背后是无数扶贫英雄的缩影,我必须倍加珍惜,用饱满的热情和优质的表演向英雄致敬;同时我和我的团队必须更加刻苦,努力创作出更多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文艺作品。”



编辑 沈艺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