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密璀璨的纳西文化

在彩云之南,在云岭深处,有一方美丽神奇的宝地——丽江。这里风光如画,景色怡人,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风景区。这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多元文化异彩纷呈,各民族兼容并蓄,而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这块宝地上的民族——纳西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被誉为世界文化艺术之瑰宝。

(从牦牛山远眺永宁坝,可见格姆神山和泸沽湖 车文龙 摄于1984年)

(丽江古城大石桥 车文龙 摄于1985年)

纳西族的起源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渊源和根基,纳西族也不例外。纳西族主要部分为古氐羌人,曾长期游牧于西北地区河湟地带,后向南迁徙到四川省岷江上游,又向西南方向迁至雅砻江流域,再南迁至金沙江上游东西两侧,约公元三世纪迁徙至丽江与土著民族融合定居下来。史称摩挲或摩些。1954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称为纳西族。

现纳西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和西藏自治区交界的金沙江、澜沧江、雅砻江流域。丽江纳西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仅善于吸收其它民族优秀文化,而且创造了自身的独特民族文化,以及文化底蕴深厚的人类珍贵遗产。

(玉龙县奉科乡三江口 车文龙 摄于1984年)

纳西族语言文字

纳西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划分为以丽江坝区为代表的西部方言区和宁蒗永宁为代表的东部方言区。

纳西东巴象形文字是纳西族先民创制的一种原始文字,常用单字约2000个左右。记录语言以图画表形为主,也有表意的字符和表音的假借用字法。源于记事图画的纳西东巴象形文字,保留着人类文字初创阶段的许多原始性,为研究人类文字如何从表形、表意为主的原始记事图画过渡到表意、表音为主的古典文字,提供了稀有而现成的完美例证,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之誉。

建立在纳西东巴象形文字基础上的东巴文化是纳西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以本土宗教东巴教为主要载体,在原始祖先崇拜、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的基础上,大量吸收西藏早期苯教的内容,且不断融入佛、道等多元宗教文化因素,甚至儒家的传统意识,从而形成一整套独立的思想体系,以祭天、祭自然神、祭祖、丧葬仪式、祈福等活动为其主要表现形式。

(丽江市文化和旅游局 供图)

东巴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民族传统信仰,东巴祭司及其宗教、民俗礼仪,东巴古籍文献,以及东巴祭司所掌握的绘画、工艺制作、音乐、舞蹈等传统技艺。其中,东巴古籍文献是历代东巴们用纳西东巴象形文字记录的宗教祭词、卜辞及其它相关资料,经过长期加工整理,融入大量民间口头文学而形成。

东巴文化开创了“天地人合一”的博大思想内涵,形成了“万物和谐”这一理念。孕育了纳西族热情善良、淳朴厚道、宽容大度的秉性。东巴文化内容涵盖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是千余年纳西族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向世人呈现了人类远古文明的完整形态,在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等领域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为研究中华民族文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古老文化演变规律。

纳西族文学艺术

纳西族民间文学体裁丰富,有传说、故事、长诗、民歌等,广泛地在民间口头流传,其中一部分作品以象形文字记录于东巴经上,被后人称为东巴文学。东巴文学按照题材可以分为创世神话、战争神话、爱情故事、生产劳动歌谣等。《创世纪》《黑白战争》《鲁班鲁饶》被称为东巴文学的三颗明珠。2014年纳西族史诗《黑白战争》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明代、丽江木氏土司开创了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的先河,出现了大量的用汉文创作的诗歌,并涌现出“木氏六公”即木泰、木靖、木高、木公、木增、木青,以及马子云、牛焘等诗人。近代,纳西族新文学代表人物有赵银棠、李寒谷等人。

纳西族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雕刻及工艺美术是融汇各民族多元文化因素的民族艺术精品。古老的东巴绘画是最具特色的纳西族美术遗产。东巴画有木牌画、纸牌画、五幅冠、神轴画、神路图等。其中,神路图是东巴画中的艺术珍品。2006年,东巴绘画艺术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沙壁画以其别具特色的绘画艺术风格和珍贵的历史文化内涵,于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地纳西村寨民居 车文龙 摄)

纳西族音乐舞蹈

纳西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音乐舞蹈历史悠久,风格各异,品种繁多,堪称“歌的海洋”、“舞的世界”。

《东巴舞谱》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古老舞谱中,唯一一种直观地用图画象形文字记录的舞谱,详细记述了60多种舞蹈的套路和规程。东巴经书中祭祀音乐《东巴蹉模》,被中国舞蹈艺术家戴爱莲称为我国用文字记录的最早舞谱,也是世界上唯一用象形文字书写的舞谱。

纳西族音乐舞蹈有《热美蹉》《白沙细乐》《丽江洞经音乐》《喂默达》《阿丽哩》《呀哈哩》《呀哩哩》《阿卡巴拉》《阿哈巴拉》《勒巴舞》《谷气调》《犁牛调》《赶马调》《打麦歌》《推磨歌》《舂碓歌》《洗麻歌》《织布歌》等。其中,极具代表性的是《热美蹉》《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被称之为人类音乐的“活化石”。

(泸沽湖畔 车文龙 摄)

纳西族文化名人

明代嘉靖年间,在丽江古城一方匾上的“天雨流芳”四个字,在纳西族中作为认真读书的谐音语被理解流传广泛,激励着纳西族子女认真读书,为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因此,纳西族中代代人才辈出。

方国瑜,著名史学家,学术界称之为“南中泰斗”、“滇史巨擘”。他主持编纂了近千万字的《云南史料丛刊》,花费四十余年的心血,写成《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一书,是云南史料著录与评说中迄今最完备的一部,为云南历史的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他撰写的《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一书,填补了云南历史地理研究的空白。

周霖,著名国画家、诗人、书法家,被誉为诗书画三绝。一生写下了许多反映祖国壮丽山河和风土人情的诗篇,得到了陈毅、郭沫若等人的高度评价,并受邀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绘制了巨幅国画《金沙水拍云崖暖》。

周凡,被称为国学大师。先后在丽江、个旧中学执教,其子女及孙辈皆为人师,八代育桃李,门生满天下。其书法造诣高,风格俊逸清雅,作品深受海内外人士珍爱。

李寒谷,是新文化传播的先驱。他曾参加过“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加入“文艺青年协会”,成为“北京文艺青年救国会”领导成员之一。回到昆明,积极筹创了云南《文艺季刊》,任总编辑。

王丕震,60岁以后开始撰写历史小说,短短十年间创作了140多部长篇历史小说,共计二千多万字,其中大多数作品先后在大陆和台湾出版问世,被称之为“文坛奇人”。

赵银棠,纳西族第一位女作家,诗人。1948年,她的《玉龙旧话》一书问世。这是一本比较系统介绍纳西族文化的重要著作,内容包括历史、东巴神话、民歌、宗教、文化艺术、风景名胜等,引起云南省文学界、史学界的普遍关注,被称为边地文学的拓荒者。一生先后创作发表了近百万字诗歌、散文、论文等著作。此外,当代文化名人有宣科、白庚胜、杨福泉、郭大烈等等。

(古城纳西族老太太在绣制 车文龙 摄于1986年


来源:“纳西话賨”微信公众号

李之典 文

责编 陶优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