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理行 | 腊食肥鹅记

腊鹅肥食记

腊月,是岁末十二月的别称

关于“腊”,早在《周易》与《周礼》

等著作中就有“肉脯”和“腊味”的记载

腊月的天气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

永平咸香肥美的腊鹅令人垂涎

腊味是中国民间喜爱的传统食品之一,也是人们相互馈赠的佳品,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腊”是一种肉类食物的处理方法,是指把肉类以盐或酱腌渍后,再放于通风处风干。早在两汉时期的《周礼》、《周易》中已有关于“肉甫”和“腊味”的记载。年尾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这时的天气云量较少且少雨干燥,西北季候风开始流行,肉类不易变质且蚊虫不多,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

腊味在中国南北均有出产,如果以原料来分两个大类,则鸡、鸭、鹅肉代表“飞禽”,而牛、羊肉又代表“走兽”。腊味种类纷呈,同一品种,又因产地、加工和烹饪方法不同而各具特色。

大理永平县境内的曲硐村,是一个拥有七千多人的回族聚居村,这里不仅有古道和温泉,浓郁的伊斯兰文化还孕育出独特而传统的清真美食。作为食客,我们先翻阅一遍当地的菜单——黄焖鸡、鹅肝、牛肉凉片、香牛脚、黄焖羊肉、木瓜鸡......,仅闻其名即可浮想其滋味,都是令人感官联动的佳肴。

其中,有一种食材靠着阳光和微风累积了最多的风味物质,那就是咸香肥美的曲硐腊鹅。

马沛菊是曲硐的回民,勤劳善良的穆斯林,大家更习惯亲切的称呼她为“阿巧娘”。除了牛肉,鹅也是回民的主要肉食来源之一,马沛菊从小就跟着奶奶喂家里的鹅,制作腊鹅自然成为了一项家常。

名中带巧,美味妙成

阿巧娘制作的腊鹅里是否藏有秘密

相信答案很快就会浮出水面

马沛菊选用的是稻谷喂养的雁鹅,每只都重达十公斤,鹅越丰腴滋味就越肥美。这些鹅在宰前一天就停止进食,只给予饮水。宰和烫毛的过程已经提前做好,现在需要拔除残余的细毛。

鹅表面的皮肤处理光滑后,就放入清水池中反复漂洗,这能去除多余的油脂和血水,确保腌制好的鹅肉不夹杂 异味。

洗净完毕,以鹅的肋骨为界,用刀大力将其剖开,这还不算完,在放盐之前,鹅全身要经历五处骨折,分别是两处的肩胛骨和尾巴骨以及一根脊柱,这像是一场整形手术,而最终目的就是以更好的造型登场。

“肤若凝脂”的大白鹅整齐摆放,造型诱人,在准备脱变成腊鹅之前,我们先去了解一下鹅的故事。

秋后,当地人就把这些放养了6到10个月的大鹅改为笼养,这一阶段称为塞鹅,在塞鹅的过程中,一般选用玉米面做成的小面团在锅里蒸熟之后,用手掰开鹅嘴把小面团逐个塞进去,每天塞三次,如此喂养二十天左右的鹅才会膘厚肉壮。

现在就到擦盐的环节,按每只鹅用盐3两的比例,将鹅反复揉搓,力度需得当不破坏肌肤,使鹅每个部位均匀的搓上盐。食盐渗入鹅肉组织内,通过降低它们的水分活度,有选择地控制微生物的活动和发酵,抑制腐败菌的生长,从而防止鹅肉腐败变质,延长保质期并且获得更好的感官品质。

擦盐按摩结束,把鹅压成扇形,放入盆中加石块盖住进行腌制,一个星期后可以穿绳晾晒。

在阳光正好的情况下鹅需要沐浴15天,鹅肉蛋白在水解后产生的氨基酸,会刺激人的味蕾,这就是腊鹅鲜味的来源。此时开始有油脂渗出表皮,当有七八成干时,挂于阴凉通风处自然干燥,即为成品。


马沛菊用心做好每一只腊鹅,靠自己对传统手艺的坚守,将阿巧娘腊鹅做得深入人心。除了腊鹅之外,阿巧娘其他清真风味的美食也凭借良好的口碑在州内各地畅销。

马沛菊在厂里制作腊鹅,烹饪腊鹅则在女儿经营的餐馆中。

在曲硐,腊鹅一般有煮和炸两种做法。第一种做法煮,得先用砂锅将水烧沸,放入八角、桂皮、草果、茴香面等佐料,然后再将切成大块的鹅肉放进锅里,用文火慢慢地炖煮。切忌用武火猛煮,否则就会变成一锅油汤。并且炖煮时要不时地添加少量的冷水,不能让汤水滚沸,否则便会口感变异,香味不纯。待炖煮约一个小时后取出,切成小块即可食用。具有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肥而不腻的特点,堪称是桌面菜肴中的一绝。

第二种油炸腊鹅,切块后需先焯水去掉多余盐分。冷油下锅,随着油温升高,腊鹅中积累的风味物质彻底释放,浓烈的鹅油香扑鼻而来,鹅肉被炸制金黄,连同热油一道出锅。外酥里嫩的油炸腊鹅,无论是在味觉还是口感上,品尝它都是一件享受的事。

所谓美食的秘密

不过来自无数普通人的用心创造

只要保持对某种味道的迷恋和期待

那么这种味道以及与之密不可分的生活信念

就一定会守护

一个个不可复制的村落

一处处令人神往的美食秘境

来源 樂字号责编 李舒琪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