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思茅古井“派对”,回忆慢时光里的市井生活!

《思茅厅志》中记载:“思茅既无谭泉之利,又少潴水之提。必待滂沱四沛,始获栽种。”当时,思茅人喝水靠井,灌溉靠天,故有靠天吃饭这一说法。通过种种记载,可以看出水井对于老思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步行街古井)

字里行间:古井旁的老思茅市井生活

在《古井,我儿时的记忆》一文中,作者丁丽琼这样回忆思茅五一步行街附近的古井:“井底很深,井口不大,呈浑圆的形状。古井表面上看起来是一圈死水,静静的,不管风来不来,它都不起波澜,路人走过时,都不会多看它一眼。可是,当你口渴的时候,掬上来的水,竟是那么的清,清可见底,而那井水的味道,甜美得让你魂儿出窍。”

(步行街古井)

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往古井边凑热闹。沉寂的古井每每因此而人声鼎沸,大人在井边闲话家常,孩子在井边追逐嬉闹,连时光都变得慢下来。或许,对于古井来说,再大的大人,都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戴家巷水井)

透过这些淡雅的文字,不难想象当时老思茅的市井生活。每当天边刚刚露出鱼肚白的时候,晨起的鸟儿还在枝上叽叽喳喳,大人孩子就肩横扁担,挑着铁桶,从家里晃悠悠地出发,到古井里取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悠吱悠,真是会唱歌的水桶,会弹曲儿扁担......

古井新貌:古井保护正当时

据《思茅古城》一书记载:“粗略一算,如今老城区的水井不下20口。掩埋、丢弃应该是大部分水井的归宿。不过仍有一部分幸运的水井成了文物保护单位,从水井的构造都能看出,制造者技艺精湛。目前思茅老街上共有两口井是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工艺,井口很大,井壁为长条青砖,呈六边形围砌)

这两口井便是“过街楼古井”和“天民街古井”。天民街古井位于思茅区天民街,古井深8米,井壁呈六面体用长石条砌成,石条大而厚实,多见于清末的建筑。据此,古井修建年代可推断为清。用长条石搭砌成两个井口(俗称“双眼井”),方便人们取水。

(过街楼古井)

过街楼古井位于思茅区过街楼社区,各项信息与天民街古井相同。此井原味酸涩,后来,因淘洗投入大量石灰,井水慢慢变得甘甜。

(天民街古井)

此外,位于思茅区边城东路的龙王古井也同样入选了文物保护单位。龙王古井因其井水甘甜,常被人们用来冲泡普洱茶及制作米干、豆腐等小吃。据传,有人因此井成就姻缘,有人取水熬制龟鹿胶......诸多用途及传说加身,故此井最为出名。有一种说法是:思茅人不知道龙王井,那就不算思茅人!

(龙王井)

记忆长廊:透过古井回望旧时光

老思茅的井水分为“泉水”和“酸水”。泉水就是老思茅人的日常饮用水,那么何谓酸水呢?早上煮开的水,放到下午就变酸了,故而称为酸水。酸水主要用以洗澡、洗菜等用途。垄山水井碑文记载:垄山水井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这年也是思茅厅建立之年。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垄山水井成为思茅全城共饮的九大甜水井之一。该井背靠文笔山,前临玉屏山,群山环抱,古树茂密,井中甜水不断,被人们用作沏茶和祭拜祖先、神灵的“净水”。

(垄山水井)

在喝水靠井的老思茅,自然也孕育出了一个与之相应的工种——挑水工。据家住南正街102号现年70多岁的张定明老人回忆,挑水工通常一挑水能挣一毛钱,根据远近,最高可达两毛钱。当时,南正街一带的水,主要取自边城路的酸水井。南正街、鑫鑫街到鱼门口区域为一毛钱,超过这个区域就是两毛钱。老街住户一般每天早中晚各一挑水,早上泉水,晚上酸水,且家家有水缸,有备水防火的习惯,不过若要洗澡则需再加一到两挑水。

(过街楼古井)

如今,挑水过活的日子已经远去,水桶和扁担也被束之高阁,但小巷依然简朴而宁静、悠久而亲切,小巷里的井依然深藏古韵之美,它们包容了几个世纪的风霜雨雪,承载了几代人的回忆和情感......



融媒体记者 朱正 文

图源: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普洱市博物馆、《古城思茅》编委会

编辑 沈艺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