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大理行——镂空中的剪纸艺术

在这个数字时代

我们利用镜头记录下那些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按下快门键的那一瞬间

留下的画面成为了永恒的纪念

然而也有这样的手艺人

他们用一张纸 一把剪刀

将自己的所见所感

用剪纸还原

剪纸,顾名思义就是以纸为加工对象,以剪刀为工具,从而进行创作的艺术。

剪纸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利用镂空的艺术表达方式,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

例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等,剪纸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的民间习俗密不可分。

每逢佳节,又或是喜庆新婚,中国人喜欢将颜色艳丽、图案生动的剪纸贴于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因此被渲染得更加浓郁。

剪纸,流传于中国多个地区。

在大理的南端,南涧彝族自治县依然保留着这份剪纸艺术。

陈德是当地有名的剪纸手艺人。1965年,他出生于南涧县宝华镇篾笆哨的一农家小院。

自幼陈德就喜欢美术,初中毕业后就开始自学剪纸。

无师自通,如今他醉心于剪纸艺术已有40余年。

在陈德的剪纸作品中,随时可见故乡南涧的点滴,充满了彝家传统的韵味。

有南涧的青山绿水;以及世居于此的南涧彝族人民,他们善打歌、爱跳菜;还有那无量山上苍茫神秘的生灵......

陈德通过一种空间观念,利用剪纸独特的二维性,让这些令他心醉神迷的故乡风物,化作线条装饰,写意于纸。

每当剪起纸来,陈德就沉浸在自己用剪刀构造的奇妙世界里,与一方红纸展开对话。任外面世界多纷扰,他都可以不被打扰。

无需绘制草图,剪纸的图案陈德了然于心。

将红纸折叠,从外围开始,勾勒整体。

为了保证形象的准确,需要先描绘轮廓,由外圈向内圈,从整体到局部,边折边剪,慢慢下刀。切忌用手撕纸,否则剪纸会带毛边,从而影响美观。

剪刀游走于手中

在纸片间蜿蜒

陈德将今天的这幅剪纸作品取名为《牛转乾坤》。四只小牛围绕在圈外,身上分别有鱼、莲花、牡丹、铜钱的图案。圆圈内的小孩骑在牛背上,表情愉悦、动作俏皮。整幅作品线条概括简练、匀称而又挺劲,寓意着牛年花好月圆、金玉满堂。

陈德擅长单色剪纸和套色剪纸。

单色剪纸既用一种颜色勾勒图案,越是单一的色调,越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发现事物中细小微妙的变化。

而套色剪纸由几种颜色多层叠加,有几个色就需要剪几张纸。

《红花大金元》由陈德创作于2004年。这是一幅单色的正面人物肖像剪纸作品,对勾勒人物五官有着极高的要求。

作品反应了两千年时期,农民生活逐渐变好。卷中人物用上了手机,骑上了摩托,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是彝族的火把节,在这个盛大节日即将到来之际,陈德发挥想象力,将民俗民风与剪纸结合。

这幅作品采用了套色剪纸的方式,用红色代表火炬,黑色刻绘人物剪影。舞姿狂野舒展,动态十足,彝族人民围绕着篝火载歌载舞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山区文化站》创作于1987年,是陈德的套色剪纸作品之一。

1981年,大理州群艺馆给陈德的家乡送去了一台黑白电视机,全村人热闹围观的场景,一直印刻在他的脑海中。时隔多年后,他便把这份属于乡亲们的美好记忆用剪纸刻绘。

《远去的蓝梦》描绘的是80年代交际舞在中国兴起的景象。

剪纸还原了当时的服饰特色,男士穿着喇叭裤,女士身着法式碎花裙。表情微妙、舞步翩翩,构图饱满、优美逼真。

陈德深谙剪纸的规律,在他的剪刀之下,参差、疏密以及不规则的线条自由组合,构成极富韵律感的画面。

闲时陈德喜欢四处走走逛逛,捕捉瞬间,记录生活里的细枝末节。

说不准,公园里正在乘凉,乐呵打牌的老人们,就成了他下一幅剪纸作品的素材。

剪纸要是有绘画功底的加持,就能更好的临摹出心中的一草一木。

走在南涧县城里,随处可见陈德的墙画作品。

他将故乡的点滴用另外一种方式演绎。

老乡家的兄弟就要办婚礼了,特地前来请陈德设计一套剪纸,用来装扮新房。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陈德倒也乐在其中。他将情感倾注于剪纸作品,化作对新人的祝福。

美感与温度并存

或许这就是好作品的定义

未来,他想要创作一幅关于南涧彝乡党政廉洁的剪纸作品,目前还处于草图设计的阶段。

每一次落笔,决定着之后剪下的每一块碎片。

剪刀游离的足迹,承载着陈德沉甸甸的祝愿。

一把剪 一张纸 幻化成为一种语言

描绘着过去的某个时空

记录着过往的某个瞬间

翎毛花卉、鸟兽虫鱼

又或是故乡的民风与传奇

一切人和事都能在镂空的纸张中

惟妙且惟肖的留存下去



来源 樂字号

责编 陶优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