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是白族人民十分珍爱的民间吹奏乐器,广泛应用于白族地区的生产劳动、婚丧喜庆、戏剧舞台、民俗节庆和宗教礼仪等各种场合。享有“白族唢呐艺术之乡”美誉的洱源县,世代传承的唢呐手广泛分布于各乡镇,其乐曲丰富、应用广泛、形式多样、技艺高超,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唢呐“专业户”以至“专业村”。“洱源唢呐乐”于201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洱源白族唢呐乐的产生无文字记载,但从白族民间传说故事《哑子哭娘》中可以折射出白族唢呐产生的痕迹,并且从白族戏剧“吹吹腔”的历史来看,“吹吹腔” 于明初洪武年间开始形成,它的出现距今约有500年历史(杨明《滇戏杂谈》)。作为其主要伴奏乐器的唢呐,应该于这个时期之前就已流传。洱源白族唢呐与汉族唢呐大不相同:其木管的背面无音孔,正面只有七孔,采用“借音”吹奏法;换气方式采取左右腮帮交替进行,吹奏者可以边走边吹,走四十里而乐曲不断;簧片短而较硬,低音浑厚、稳健,高音高亢、明亮,音域宽广,喜用跳进音程,具有粗犷、豪放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