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连贺哈:文旅融合迈步子 乡村振兴齐步走

贺哈地处普洱市孟连县的勐马镇南面,距镇政府两公里,距县城30公里。贺哈,系傣语谐音,“贺”,寨子,“哈”,脚跟,“贺哈”意为扎根的地方,即起源地。贺哈小组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小寨依山傍水,鸟语花香,古朴而宁静。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贺哈,探寻贺哈之美,到底美在哪?


贺哈之美,美在“传承”

“山神舞”是贺哈小组独有的以“山神”为题材延伸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旨在体现文化传承之美,将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寓意深藏其中。目前,该舞蹈已被列入市级非遗传承项目,有县级传承人2名。表演时村民需要穿戴上一整套由芭蕉叶缝制而成的 “山神装”,头戴“山神”面具,脚踏竹子编制成的鞋子,翩翩起舞。“山神舞”表现形式朴实自然,奇异灵动,把傣文化的神秘体验附着于表演中。



相传很久以前,调皮的“山神”们下山到附近的傣族村寨贺哈游玩时“偷窥”贺哈傣家人活动,当看到傣家人翩翩起舞,淘气的“山神”纷纷跳墙而入,傣家人看到“山神”样貌怪异,尽管内心非常害怕,但友善的傣家人并没有因为“山神”的样貌而驱赶他们,反而邀请神灵一起共舞。“山神”为了感谢贺哈人,奉上“山神舞”博人欢心,傣家人深受感动。后来,贺哈群众把这段故事改编成了舞蹈,一直传承至今。


此外,贺哈还有保存完整的傣族竹编、织锦、炸牛皮等传统技艺,傣族语言、文字、传统服饰、佛教文化、民风民俗、传统饮食文化也是丰富多彩。



贺哈之美,美在“创新”

在上级部门关心支持下,贺哈小组于2016年成立贺哈布梵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是孟连县第一家文化产业小微企业。公司有代表性作品《山神舞》《女子傣刀舞》《马鹿舞》《架子孔雀舞》《白象舞》《傣拳》等。

(白象、马鹿舞)



(女子刀舞)

(刀舞)

公司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有效破解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小、散、弱、难、软”等问题,开辟了致富新途径,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提高了村民的可支配收入。公司创新工作思路,整合文化资源,把文化产业的发展逐步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文化乐民”促进新农村建设,“文化育民”培育新型农民、“文化富民”促进农村文化产业企业发展,有效破解了农村文化发展挖掘不足、传承不够、创新不多等问题,促进了农村文化产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实现了文旅融合迈步子、乡村振兴齐步走。



贺哈之美,美在“文明”

随着走进贺哈交流学习的人员及游客日益增多,村民的文明意识与参与意识逐步增强,通过与外界更多的接触,提高了素质、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随着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的普及落实,村容村貌也得到了很好的改观,呈现出干净整洁、文明和谐,充满生机活力的新景象。


(女子刀舞)

贺哈小组成立了自己的文化产业企业后,加大对傣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宣传,村民开始意识到民族文化的价值,由原来被动配合演出变成了主动参与,自觉保护、自觉传承、自觉创新民族文化,进一步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村民不再满足于看电视、打扑克、窜门子等生活方式,而是自编自导自演节目,自己设计服装及道具,用贺哈独有的方式讲述着神奇而古老的故事,增强了节目感染力,也达到了强身健体、增加群众收入的积极作用。文明新风的融入使贺哈逐步走入大众视野,精神文明引领着贺哈群众进一步向善向好。



贺哈之美,美在“接续”

贺哈小组村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有效践行了文化扶贫的真谛,直接享受到了文化产业积极发展的丰硕成果,丰富和活跃了基层文化活动,把脱贫攻坚工作落到了实处,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工作中,贺哈小组将会依托贺哈田园栈道项目建设,把系列文化传承项目如傣族织锦、傣文书写、炸牛皮及非遗舞蹈曲目融入小组发展项目中,继续坚定“深挖掘、重传承、凝聚力、齐发展”的工作目标,继续走好乡村振兴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子。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光耀 通讯员 普蓉蓉 文

曾国德、樊二东、陈永刚供图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