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大理】“闲”在巍山古城 过诗意人生

从容、恬淡、幽静,这个从六百多年时光里走出的小城,日子,总在不紧不慢间、在气定神闲间,缓缓流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巍山古城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基调为明代城池建筑风格,整个城以星拱楼为中心,辐射东南西北四条大街,在方方正正的四面城墙布局中,每一面城墙都在正中的位置,为四条大街敞开了门洞。后来由于政治需要,北门又建造了气派雄伟的拱辰楼。

在此基础上,为了体现气度、彰显统一,又在拱辰楼二楼檐下,北面悬了“万里瞻天”的牌匾,南面悬了“魁雄六诏”的牌匾。及至清朝,在朝代的更迭中,古城从无战事,百姓在茶马重镇的交通要道上,过着宁静祥和、相对富足的生活。明清两代,巍山古城儒学大兴,人才辈出,乾隆元年,被朝廷御封为文献名邦……

从历史传承中走来的巍山古城,今天,又被赋予了“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名街”“中国名小吃之乡”等多项美誉。它依然生动鲜活,如大家闺秀般亭亭玉立,温婉闲适。

闲适老街

没有浓厚的商业气息,没有热闹喧嚣的繁华,沿着门洞缓缓穿过巍然屹立的拱辰楼,仿佛穿越了时空。

一派古色古香的建筑鳞次栉比,青灰的瓦、白色的墙,默默为街道增添着古朴韵味;青石板上斑驳的痕迹,彰显着街道的古旧苍老;古董店、刺绣坊、扎染店、杂货铺、茶馆、客栈等等店铺,在时光中静静矗立……其闲雅之美、质朴之气,不经意间,遗落在城墙楼阁、大街小巷。

从古城街道两旁由近向远望去,与拱辰楼遥遥相望的星拱楼,精致挺拔,正好成为古城之印柄。看着门洞处人潮涌动,遥远的历史,仿佛一一浮现:

军士持刀剑、戴头盔、穿铠甲,威风凛凛地出巡过街;南诏王的贵族们着华服、漫步街头,买冰糖葫芦,品一根面,吃(火巴)肉饵丝;小姐们抛绣球招亲,热闹、劲爆、妙趣横生;各地商队络绎不绝,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贩夫走卒,王孙贵族,比比皆是。


时间回到今天,安静清幽的古街上,挑着担子走过的男人,成群结队坐着闲聊的妇女,三三两两玩着捉迷藏的孩子……每一个人都气定神闲,巍山古城的百姓们总在每一个凡俗的日子里,演绎着最本真的生活。

从转角之处,踏进细细窄窄、宁静悠长的小巷,那些被赋予了名称的小巷,随着一个个家族走过岁月,走过时光。百姓们在小巷里做着小生意,过着优哉游哉的小日子,闲适在一方古朴安静的天地里。

烟火百家

勤劳智慧镌刻在巍山古城百姓的骨子里,他们淳朴善良、民风朴实,带着文化赋予他们的自然、优雅气质,让民族的、手作的、有温度的物件成为人们的日常。

他们凭借一双又一双巧手,捏出一个又一个惟妙惟肖的面人,绣出一件又一件精美的刺绣作品,染出一块又一块惊艳的扎染方巾,编出一个又一个美观实用的草墩,制成一套又一套典雅的茶具……

一根面、过江饵丝、青豆小糕、咸菜、蜜饯……这些看似简单的小吃,却串联起了古城百姓从早到晚的日常,满含雅致与清淡。

在氤氲的的晨光中,各种小摊子开始了一天的营生。来来往往的行人,惬意地品尝上一碗绵长的一根面或可口的(火巴)肉饵丝,买上一盒松软香甜的青豆小糕,暖暖温情抚慰着每一个人。

当日头渐渐升高,行人三三两两地走进一家家红火的小吃店,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让古城流动着人间烟火的生机与妙趣。

下午时光,深宅大院间的茶馆亦或临街的茶坊里,三五友人,一壶清茶,品茗聊天,日子的清欢滋味就在其中。

傍晚时分,许多店铺早早打烊。一家人酒足饭饱后,散步于南诏古街上,或在蒙阳公园的百年大树下杀盘棋,亦或遛遛鸟、听听老艺人吹拉弹唱的洞经。

夜色已深时,看看院子里潜滋暗长的山茶、兰花,抬头遥望一轮明月,在幽静古城中、虫鸣花香间,安然入眠……

粉墙黛瓦、古巷人家、街边小摊、民间美食……巍山古城,始终鲜活在历史的记忆里,发展在现代滚滚前进的车轮里……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杨金敏 文

林海 绞雄才 李俊 王泽航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图

责编 杨奥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