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云赏】大理人的烹饪神器——祥云土锅

祥云土锅

人们常到乡村的田野里

去寻找诗和远方

但却用“土味”一词

来调侃来源乡土的朴素物品

这显然矛盾,也有失公正

对于土锅而言

用大巧不工来赞美它最为贴切

它虽然没有精致的外形

但它的每一次沸腾

都是对人们日食三餐的承诺

祥云土锅,实为土陶,相比起其他精美的陶器而言,它的外形简单朴素,仅需几笔文墨即可言述,故称“土锅”。据《祥云县志》记载,祥云土锅起源于明代,早在古云南时,祥云人就曾经挑起土锅走夷方做买卖,作为当地特产的土锅也由此名噪一时。

在云南驿镇前所村的虞旗营,虞菊芬(祥云土锅制作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娴熟流畅地回转着拉坯机,逆时针的盘轮总能让她记起自己与土锅的初遇已经跨越了半个世纪。制作土锅的流程包括选料、发酵、制坯、烧制等环节,虞菊芬一家需要分工明确,紧张有序地进行才可以完成。

因为土锅的销量大,所以虞菊芬家后院的黏土时常堆积成一座小山。这种黏土一般由岩石风化后形成,颗粒较大且成分接近原来的石块,色白耐火,是制作土锅的主要原料。儿子李发光(土锅制作技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要将这些土块舂碎之后过筛,去除杂质获取纯度较高的黏土粉末。

传统土锅不耐温差变化,容易炸裂,而在原料中掺入白煤灰后土锅便能够承受数百度的高温干烧而不裂,从而大大提高了它的实用性。

将两种原料充分拌匀混合,加水静置发酵一天之后就可以获得质地细腻的泥团。

揉泥可以帮助泥团获取黏土的一个重要特性——可塑性。这能使泥团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变形但不开裂,而在外力散去后,仍能保持原有形状不变。

制作土锅并非一气呵成,要从锅底做起。根据虞菊芬的手法,把这一过程称作“拍锅底”再贴切不过。与锅底击掌,同时加入一些砂灰,土锅因此具有了砂锅的特性,也为能烹煮出美食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家人们已经开始准备起了午饭。

接下来虞菊芬要制作锅身连接锅底,她的手法娴熟,很快就能完成这一步,除此之外虞菊芬还能根据此刻的心情和想法随心所欲的为土锅加上花边或者改变器口的形状,使其用途改变。

随着人们对于产品原生态的追求,祥云土锅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母亲把控着土锅,儿子则专攻茶具,母子二人合计每天需要完成近200件产品的制作,加班加点是常有的事。

老李负责在圆窑旁生火,晾干之后的泥坯就可以装窑进行烧制,煤炭燃烧产生的高温会让陶土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泥坯变得坚固且防水。李发光可不会浪费窑里的热量,扔下几个红薯和洋芋结束上午的忙碌,美味的土锅午餐也已经准备就绪。

土锅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具有通气性,吸附性,传热均匀,散热慢等特点。土锅能均衡而持久的把外界的热能传递给内部的鸡肉,相对平衡的环境温度,有利于水分与鸡肉的相互渗透,这种相互渗透的时间维持得越长,鲜味物质溢出的越多,炖出的鸡汤滋味就越鲜醇,鸡肉的质地也越酥烂。

用土锅蒸出的米饭则粒粒晶莹饱满,米香四溢。

短暂的享用完土锅大餐,一家人又要投入到新的忙碌中去。

虞菊芬接着制作锅盖,指尖轻描淡写间便绘好了花纹,这是传统的锅盖造型。而这小鱼,是虞菊芬的新灵感,如波浪般摆动的尾让这灵动的小鱼瞬间跃然而出。

大概两个小时就能出一批窑,父子二人要将烧得通红的土锅快速转移,加入大量的柴草之后将其封闭,产生的大量碳素会牢牢地附着在土锅表面,永不褪色。

如今,随着人们对于手工艺品的追求,祥云土锅无论是从外形设计还是烧制技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和发展,兼备了审美与实用性。

列车驶过村庄人们走向明天的脚步也时刻向前对于土锅而言岁月斑驳不了它素净的脸它虽然没有精美的外形但它的每一次沸腾都是人们能聆听到的关于日食三餐的承诺

来源 “樂字号”微信公众号

责编 沈梦玲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