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作协副主席胡性能在帕男诗歌北京研讨会上的致辞

2月27日上午,由中国作协《诗刊》社、中国诗歌网、云南省作家协会、中共楚雄州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帕男诗歌创作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成功举行。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诗人白庚胜,《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中国诗歌学会党支部书记王山,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诗探索》主编、著名诗歌理论家吴思敬,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评论家曾镇南,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艾青文学院院长曾凡华,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作家评论家徐可,《民族文学》主编石一宁,中国作协社会联络部副主任李晓东,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黄国辉等来自全国的三十余位诗人、评论家、学者出席会议,《诗刊》社副主编、评论家霍俊明主持。

以下是云南省作协副主席胡性能在研讨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庚胜副主席,在座的各位老师和朋友,上午好!

新年伊始,我们聚集在中国现代文学馆这一文学的圣殿,对云南作家、诗人帕男的诗歌进行研讨,以此探讨边疆诗歌写作的可能性,我觉得对云南文学来说,是件重要的事情。在此,我要代表云南省作家协会,对为这次研讨会的举行做了周密准备与组织的《诗刊》杂志社和中国诗歌网的朋友们表示衷心感谢。感谢你们长久以来对边疆诗人的关注与大力扶持。同时,要感谢今天上午拔冗出席研讨会的各位诗人与学者,你们在周末放弃休息前来为一位云南诗人的创作把脉问诊,让人感动。相信你们接下来的精彩发言和真知灼见,不仅能够帮助帕男未来在诗歌创作上更上层楼,也会对云南其它诗人的创作有很大的指导与启发。谢谢你们!当然,我还要借此机会,对出席今天研讨会的楚雄州委宣传部的领导和州文联的领导表达我内心的敬意,你们对每一位作家和诗人的关心和支持,都是对云南文学的关心和支持。

云南是个诗歌大省,新中国成立以后,几代诗人以各自的诗歌创作,在西南边陲打造出一块令人瞩目的诗歌高地。以晓雪、周良沛为代表的老一辈诗人,以于坚、雷平阳、海男为代表的中年一代诗人,以王单单、祝立根和胡正刚为代表的年轻一代诗人,以及包括帕男在内的一大批诗歌写作现场的在场者,延续着云南诗歌写作的光荣,拓展着云南诗歌写作的疆域。而且我们看到,在云南的诗歌合唱里,有一个特殊而嘹亮的声部,那就是有着深刻生命体验与独特地域表达的少数民族诗歌。云南大山雄峙,江河纵横。大山与江河的切割,让云南高原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物理空间。不同的民族在这块高原上生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多年来,25个少数族在云南合谐相处,形成了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传统,而诗歌,成为云南各民族最为重要的精神表达。云南的少数民族,几乎都有自己民族的创世史诗;新中国成立以后,云南的少数民族诗人迎来了创作的井喷期,晓雪、张长、饶阶巴桑等诗人,以自己独特的诗歌追求,让云南的少数民族诗歌创作挤身于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的队列;而鲁诺迪基、哥布、聂勒、伊木红木、帕男等一大批少数民族诗人,用他们持续的创作,为云南高原迎来了一个持久的诗歌春天。

今天我们研讨的帕男,是云南少数民族诗人方阵中重要而又特殊的一员。他是湖南人,瑶族,但他的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生活在云南。他的生命和创作,已经深深地融进了云南那片土地。在云南的少数民族诗人中,帕男个性鲜明,他将湖南人的勤奋与努力,和云南人的纯朴开朗结合,象一架文学的永动机,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澎湃的创造力,至今已出版诗集、散文集和报告文学三十余部,成为云南少数民族作家中很特别的帕男现象。而且他以自己一部又一部诗集的书写,不仅丰富了云南少数民族诗歌的创作,也让我们看到了云南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更多可能。

帕男生活在滇中腹地的楚雄州,那是一个彝族自治州,也是云南十六个州市里文学工作做得最好的州市。州委宣传部历来重视文学创作,在经费上、政策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几任文联主席、副主席也都是作家,他们带头创作,勤于笔耕。近来年,楚雄州文联通过开笔会、办培训班、请专家问诊、开研讨会、加大发表作品的奖励力度等举措,在楚雄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学生态。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就曾在北京举办过楚雄作家余继聪和段海珍的作品研讨会,前者是散文家,后者是小说家,今天,他们又为一位生活在楚雄的瑶族诗人在北京举办研讨会,这充分体现了楚雄那块土地的包容、接纳和胸怀,相信随着帕男诗歌北京研讨会的举办,会进一步促进楚雄多民族作家创作的交汇与融合,而这一研讨会的举办,也会进一步推动云南多民族文学创作的繁荣与发展。

所以,我也要借此机会,代表云南省作家协会,对帕男诗歌北京研讨会的举行表示祝贺,并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最后,我要再一次感谢今天前来参加帕男诗歌北京研讨会的朋友,祝大家在虎年万事顺意,幸福安康!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刘珈彤 文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