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诗人帕男的《帕男诗选集》带给了我们一些具有价值的探索。帕男或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份对诗歌的思考已经变得更加深沉与成熟。关于帕男诗歌的评论,频频出现在全国的各大顶级论坛,可以说已经把帕男及他的诗歌推向了大IP的边界。
一、关于帕男诗歌场景意识的创建与体验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像时间的流动那么强大。去摧残着记忆及一切当时都充满生机的自然世界。而流下的除了茫茫白雾,还有残存着莫名信息的历史碎片。在帕男诗歌《冷风下,那些熟睡的青铜》里所出现的那些诗句中,俱往矣的意境,历史的痕迹依稀可变,可是我们却早已错过与历史对话的机会,漫漫荒沙背后的历史烟云,只能在诗歌里寻觅它们的踪迹。所以,帕男在诗里这样写道:
秋天要去哪里 是否会紧随
那个假想的影子
直到影子的踉跄 才会打住
秋天是不能朗诵的
也不能歌唱
就只能攒在手心
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教养 教以耕读
教以婚娶
教以枕着今天 昨夜 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秋天也仿昨夜
不假时日
那就让昨夜好好安息吧
我是真切地
喜欢上了秋天的这副面孔 凝而不固的
从容精神
像凉风下
熟睡的那些青铜
在《帕男诗选集》这首诗歌当中,帕男呈现给我们的场景非常复杂,内容也非常丰富。从中国到托尔斯泰故居,再到一些宗教圣地。历史的场景总是那么曲折。在诗词《沙漠就是这样营造出的》中所出现的黄沙,其实是个悬念的伏笔。漫漫黄沙之下隐藏的那些秘密,连同一些阴谋,一些人性的弱点,都已经被无情的埋葬在这个无法考证的黄沙之下。人类总是在寻找机会与历史发生一个非主流的对话,然而却总是失败。所以才出现了“从容精神,像凉风下,熟睡的那些青铜 ”的动人诗句。历史注定只能与现实交汇而无法与未来相交。未来永远都是未知数,“却以穷其一生,去追溯。当最后回到一种颜色,就成了眼下的这番景致”。生命是焦虑的,而灵魂却是从容的。但是,帕男尽管思考了一些生命中那些焦虑的元素,但是却并没有陷于虚无主义的泥潭,这是帕男诗歌主题积极向上的价值所在。
诗人的阅历总是在不停的流浪脚步行进间积累与增加。诗人的经历最终变成了对历史,对现在,对未来的思考,或者说夹带着一些非理性的,某种神秘的思考。当然,还有对诗歌本身的思考。包括诗歌的价值,神圣与肃穆。而这一切都被诗人以文字形式在诗歌里得以展示。场景是一些简单的场景。但是,重要的是,帕男在有限的文字里,展示了地域、历史、人文、宗教及人性的物质。在流变的历史场景中去思考一些诗歌内部的东西及人性的蜕变,其实就是诗歌本身的人文特征就已经决定的景观。
每个诗人一旦开始诗歌的创作之旅,就等于让自己登上了外部极度寒冷内部却非常舒适的雪国列车。他们的矛盾就是,一方面想挣脱这列火车,然而又恐惧外部的极度寒冷。负67度的低温,已经超越了生命的极限。但是诗歌内部的燃烧却是白热化。这或许就是很多诗人无法自我解救而成为灰烬的主要原因。诗歌的列车是不可能自动停下的,除非你有能力打破诗歌的诅咒。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诗歌的意义就在于在生命与死亡之间寻找一个关于存在的平衡点。但是,他们却永远都不会找到。如果找到了,诗歌的使命也就终结了。于是,他们宁愿找不到,也不想终结自己的写作。孤独注定与诗人相伴一生。有时候,诗人们却一直都很清醒。因为他们的终极目标不是找不到,而是自己并不愿意去找。这种阐述可能很奇怪。他们喜欢把自己打扮成苦行僧的样子以表达自己看破了人生与人性还有命运。但是,对于诗人来说,注定永不停歇的灵魂之旅,常常使他们在流浪中完成的灵魂杰作——充满悲剧或喜剧体验的宣言书。或许,当今的诗人更喜欢把自己的诗歌写成剧本杀的情景剧。
二、关于帕男诗歌视觉意识的创建与尝试
我们现在首先来寻找一下,《沙漠就是这样营造出的》这首诗歌的最高视觉支点就是黄沙。它被赋予了色彩及特定的视觉意义。而这个色彩斑斓的背后,就是利用黄沙寓意了远方这个概念。诗歌本身并没有特别指明远方的概念,但是,在我们的普遍心理认知当中,漫漫黄沙可以说就是很远的远方。
帕男利用黄沙这个物质,在视觉上直接带给我们远方的提示。用视觉传达带来远方的寓意,是帕男这首诗最重要的特色创建,这点非常重要。以视觉传达远方的概念,在现代诗歌当中并不多见。这无疑使帕男的诗歌境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帕男是属于那种在客观角度中陈述人文主义文学思潮的探索型诗人。这种视觉意识的创建,摈弃了传统的本色描写及本色创作。
在中国的现代诗人尤其热衷于在深刻的色彩中去渲染诗歌的气氛。从残阳如血,到血淋淋的直面,然后再到血与人之间的距离,最后到帕男的零距离,都是在重申着色彩与远方的关系。在帕男的早期诗歌《冷风下那些熟睡的青铜》里,看似毫无色彩意义的场景中,给我们勾勒了一个流浪者玫瑰色彩的梦想。玫瑰色的梦幻虽然破裂了,但是远方与人性与温馨依然还在。诗歌除了远方,还有属于自己的美学体系。无论诗歌如何演变都不会被解体。这是由于深层次的美学性质所决定的。无论如何演变与流变,诗歌永远就只能是诗歌而不是其他。诗歌除了远方,还有灵魂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诗人或许就是另一种灵魂摆渡者。摆渡他自己,或者是其他人,或者说是一种希望与期待。
云南诗人帕男曾经这样说,诗歌的最后结局,就是回归诗歌的本质,灵魂的本质。这种深层次的诗歌觉悟,实际上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储存在每个诗人的灵魂深处,只是觉悟的层次不同。
有的诗人,最终让自己变成了传奇与传说,有的诗人以生命的形态与诗歌的写作融为一体,或者是冰川或者是火焰。对于帕男来说,他写作诗歌的最后目标就是让一个更加真实的生命呈现在文本里。当代诗歌的多样性,多义性,或许已经让我们不再记住诗歌当初诞生时的模样。几乎所有的诗人在诗歌里描述过那些惊心动魄的场景,哪怕是非规范视觉感官的产物。残酷无情的战争杀戮场景,生物界里顶端与低端物种的撕杀,最后都变成了我们视觉的冲突。
三、关于帕男诗歌新审美意识的创建与价值
但是,诗歌多年思考客观世界的主题,至少至今还没有任何的改变。从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那些曾经在《诗经》里被咏叹的主题至今也没有任何的改变。爱情,生命,关于灵魂与死亡的主题至今仍然在以强大的生命力继续存在于诗歌里,存在于诗人的灵感里,或者说是更深层次的载体里。我们不再挑剔诗人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但是我们一定想知道一个诗人的灵魂最终流落到何方。他们在写诗的时候,生命就已经获得了奔向远方与自由的能量。没有人能够约束诗人前行与流浪的方向,他们的任意去向都是他们前世就已经注定好的目标。
诗歌的审美基础在于诗歌揭示了文学内部的本质,这也是当今诗人所追求的审美新视角及新视野,当黑格尔的艺术解体框架坍塌之后,它必须坍塌。因为黑格尔自己也无法解释艺术解体之后文本到底还有没有审美的核心价值观。在《帕男诗选集》中的这首《沙漠就是这样营造出的》诗歌当中,帕男创建了一个被隐藏的审美支点。黄沙背后的密码或许有一天会在考古学家及历史学家那里得到解密。但是对于帕男及所有的诗人来说,种种这些被隐藏的所有,就是一个崭新的审美体系的构建。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在那些五彩斑斓的现实场景中去寻找诗歌的审美支点,但是,当我们把那些意向资源挥霍已尽的时候,我们还能够再写什么呢?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场景或许是永恒而无限制的重复再现,可始终如一的只不过是一个无限循环的场景而已。他已经无法再对美学有拓展的余地了。帕男的这种隐形审美观的诞生,并不是单纯的希望解锁那些沉睡已久的历史密码,我们需要去揭示一些世界内部的物质包括被隐藏的人性及美学的观点。
结束语
诗歌终将回归平淡。但是,每一个诗人都不愿回归平淡,因为他永远无法成为诗歌的终结者。或许有一天这世界上只下最后一个人的时候,那肯定就是诗人。每一个诗人都是现代文学的先行者,而不是终结诗歌的独裁者。他们会陪伴文学,陪伴人类思考到最后一秒钟。这就是诗人与思想的碰撞关系。
总体来说,帕男是属于那种在诗歌与人类思想之间寻找平衡点的诗人。而帕男本人则认为,他的诗歌并不完美,因为他无法解决诗歌美学体系与世界观的关系。我认为,帕男的诗歌《帕男诗选集》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最终所表达的是一种客观角度的文学态度与人生态度。人心向善的背后,就是在于来自诗歌的深刻指导。帕男在创作《沙漠就是这样营造出的》这首诗的时候,明显的就暗示了一种关于现代诗歌的走向思考。中国的诗歌需要在创作中证明一些文学更新的证据。
文旅头条通讯员 苗洪 文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