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国云南彝族》——第十八集

上一集,我们讲完了元明清时期的彝族。本集介绍民国时期的彝族,上篇。

说起民国时期,绕不开民国主政云南的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彝族人龙云。

龙云(1884 -1962年),字志舟,原名登云,彝名纳吉乌梯,系凉山黑彝古侯部落纳吉家支后裔,云南昭通炎山人。中华民国时期滇军第三任统帅、陆军一级上将、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龙云1914年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四期骑兵科,因在校时以拳脚武功击败法国拳师而名噪一时,得到云南都督唐继尧的赏识和提拔。1922年升任第五军军长兼滇中镇守使。1927年2月6日,联合胡若愚、张汝骥、李选廷三位镇守使发动“二·六政变”,对唐继尧实行“兵谏”,迫使唐继尧下台。1928年初被南京国民政府委任为云南省主席。

1928-1945年,是龙云主政云南,掌握云南军政大权的18年;是云南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文教事业兴旺的十八年;是开发边疆与奋起抗日并举的十八年。龙云在这一时期为云南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政治上,经过三年鏖战,平定云南军事内乱,停止军事扩张,休兵息民,服从民国中央政府的领导,对东南亚各国采取开放政策,进一步稳定和巩固云南军政

一统的政局,为云南人民营造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社会发展时期。

经济上,通过建设“新云南”的系列整顿和经济改革,成立富滇新银行,积极筹措资金,发展生产,专心于地方水利、工矿、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事业,努力开发云南物质资源,兴办各类工商企业,全面有效地推动了云南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使地处边疆的云南成为民国时期一个引人注目的省份。

军事上,红军长征过云南时,龙云指示滇军只追不打的战略部署和巧妙为红军送军事地图的义举,为红军顺利北上创造了良机。抗日战争初期,云南虽地处后方,但龙云先后组织和派遣滇军第六十军、第五十八军和新三军共20多万官兵奔赴抗日前线,参加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20多次战役。

1940年后,龙云又组织滇军防卫滇南,配合远征军阻击日军于滇西,为保卫云南腹地免遭战争侵害和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同时,由龙云主动请缨,汇聚汉、彝、白、傣、回、景颇、阿昌、德昂、苗、傈僳等10多个民族20万筑路大军,以原始筑路方式和短短九个月的时间开辟修筑而成的滇缅公路,是抗战后期中国唯一的国际援华通道,国际援华物资均由此道运往抗日前线,为抗战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天,在这条当年用血肉筑成的“抗战生命线”的基础上,开放的云南人民正在修筑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国际通道。平滑高速的昆畹公路(昆明-畹町)业已通达,作为泛亚铁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沿昆畹公路修筑的滇缅铁路已建成昆明至大理段,大理至瑞丽段也正在规划建设中;沿途的碧罗雪山、高黎贡山、澜沧江、怒江等等山川河流风光和民族风情旅游的开发建设正蓄势待发。

也因这条公路的联结作用,连接了从省城到边境的昆明、楚雄、大理、保山、德宏等5个州、市及其邻近市县,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学习,团结和谐的边疆民族文化的建设开展也就事半功倍了。

文化教育上,龙云注重教育事业发展和边地文化研究。筹资兴建南菁私立贵族学校,并亲任南菁中学董事长;聘请著名数学家熊庆来先生担任云南大学校长;积极倡导亲属及部属为办学捐资,张冲捐资兴办的路南圭山小学和泸西师范学校、龙奎垣出资创办的昆明金江中学等,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同时,龙云批准了教育厅的教育经费独立实施的优异政策,保障了教育经费的投入,为云南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接着,让我们了解一下红军长征过彝区的情况。

红军长征经过四川凉山彝区时,刘伯承司令与彝族头人果基小叶丹在冕宁彝海边举行歃血结盟仪式,顺利走出大凉山,从而使“彝海结盟”成为红军长征途中千古佳话的史实,已是家喻户晓的事情。在红军长征经过云南期间,云南的彝族人民也为红军长征献上一片深情,助了一臂之力。

红军长征过云南,共有两支队伍穿境而过。第一支是包括党中央机关在内的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2月从“鸡鸣三省”的威信县进入云南,途经威信、镇雄、巧家、平彝(今富源)、曲靖、沾益、寻甸、马龙、嵩明、宣威、会泽、东川、富民、禄劝、武定、元谋、官渡、西山等县区,5月初在禄劝金沙江皎平渡口胜利渡江北上。著名的扎西会议就是1935年2月9日在威信县扎西镇召开的。

第二支是红二、六军团(即红二方面军),1936年3月6日从滇东北的彝良县进入云南,途经彝良、镇雄、富源、宣威、沾益、曲靖、马龙、嵩明、禄劝、富民、禄丰、楚雄、牟定、镇南(今南华)、大姚、姚安、祥云、宾川、鹤庆、丽江、中甸和昆明市的官渡区、西山区等县区。4月25日顺利从滇西北的丽江石鼓渡过金沙江,5月初离开中甸北上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从两支红军主力经过的地理方位,我们不难看出,滇东北的彝良、镇雄、威信,滇东的宣威、曲靖,滇中、滇北的楚雄、大姚、禄劝等地,都是彝族世代聚居的区域。红五军团堵击国民党追兵战斗过的禄劝撒营盘,红九军团为掩护红军主力而牵制敌军的东川、宣威一线,都是彝族世居之地。

红军经过这些地方,在这些地方击退敌军追兵时,得到了当地彝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彝族人民或为部队捐粮筹粮,或当向导,或做翻译,或当船工帮红军渡江,或积极踊跃报名参军,有的还为保护红军伤病员而献出了生命。彝族同胞对长征途中的中央红军给予极大的帮助,为挽救中国革命立下了功勋。当然,这与红军正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民族平等,消除民族隔阂,以实际行动和铁的革命纪律与彝民族建立良好关系是分不开的。

时过境迁,红军当年停留过或战斗过的地方,如扎西会馆、皎平渡口、龙街渡口等,今天已被开发成红色旅游景区和景点,成为当地新型的经济发展项目和经济增长点。

好,朋友们,民国时期的彝族,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下集我们继续介绍抗战时期的彝族儿女和解放战争中的云南彝族,以及卢汉云南起义。欢迎持续关注!下期见!

文/图 来源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云南彝族》

实施单位 昆明罗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音频 文旅头条新闻网

编辑 龚怡丹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