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本集我们继续介绍民国时期的彝族,下半部分。先说说抗战时期的彝族儿女。
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共合作,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彝族人民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的硝烟烽火中。
在长征中追随红军北上抗日的队伍里、在徐州会战的抗日前线、在修筑滇缅公路的抗战群众中、在阻击日军于怒江以西的滇西抗战中,勇猛善战的彝族将士和憨厚质朴的彝族民众都在为抗日战争抛头颅洒热血。其中,滇军彝族将士的抗战事迹有口皆碑,流芳百世。
滇军是在军阀混战中,以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官兵为主要力量而建立起来的地方武装军队,直接受云南地方实力派的领导和指挥。历经蔡锷、唐继尧、龙云、卢汉等四位军政统帅不同时期的用心经营,使滇军成为民国时期一支骁勇善战、屡建奇功的精锐军队。在辛亥起义、护国首义、抗日战争、海城起义、长春起义、云南和平解放等战争中,滇军为民族的生死存亡、为正义的抗争演绎了一段威武不屈的精彩历史篇章。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日军大举侵犯我国华北、华东地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龙云奉命组织滇军出滇抗战,组建了以卢汉为军长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六十军,约4万人,奉命远离家乡开赴中原抗战第一线。
第六十军于1937年10月5日从昆明誓师出征后,途经长沙、武汉等地,于1938年4月21日抵达鲁南徐州,旋即投入到以争夺台儿庄为核心的徐州会战。在陈瓦房、五圣堂、邢家楼、小庄、禹王山等地的台儿庄周边地区,与机械化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滇军将士生死与共,前仆后继、奋勇杀敌,以血肉之躯和日军展开反复的肉搏,没有一个人因胆小而退却,没有一个人因怕死而逃跑。最终以近半的牺牲人数赢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日军攻克台儿庄直取徐州的战略阴谋,打出了滇军“国之劲旅”的美誉!
出滇抗战的六十军,除滇军统帅龙云、军长卢汉是彝族外,还有亲临前线指挥作战的182师师长安恩溥、184师师长张冲都是彝族。在上万人的抗日阵亡滇军将士中,除了像1080团团长龙云阶、1085团何起龙营长这样的彝族军官外,还有许多彝族同胞为抗日救亡的民族战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了长眠于中原大地的无名英雄。
张冲,彝族,建国后曾任云南省副省长、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为践行“云南新政”,在龙云支持下,他以“移卤就煤”方式创建一平浪盐矿,提高盐量生产,改善民众生活和督办弥勒、泸西一带水利工程,兴水利促农业发展的事迹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一平浪盐矿和当时兴建的水库至今依然在发挥着积极作用。弥勒之所以发展成为当今烟(红河牌香烟)、酒(云南红葡萄酒)、糖(竹园红糖)的生产基地,这与张冲70多年前在此兴建弥勒太平水库是分不开的。张冲因有水利工程工作经验和九次考察金沙江虎跳峡的经历,曾在建国初就首先提出了开发虎跳峡,滇中调水,引金入滇的设想,这与今天云南省委、省政府正在组织实施的旨在引金沙江之水解滇中之渴,并以引入的金沙江水冲刷滇池,从根本上解决滇池污染问题的重大水利建设项目——《滇中调水工程建设规划》不谋而合。
接着,我们来叙述解放战争中的云南彝族。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不顾民生疾苦,悍然发动内战,中国人民随之开始了历时三年的解放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云南彝族人民也相继开展了反蒋反内战的武装起义和游击战争,积极推动了云南的解放事业。
1947年7月, 中共云南省工委提出了“开展全省武装斗争”的口号,派遣大批干部深入各地,组织各族群众开展武装斗争。12月在建水召开会议,部署发动大规模武装斗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禄劝彝族游击大队、楚雄镇南县(今南华县)彝族罗宗荣和起贤亲领导的“三抗”大队、路南(今石林县)彝族毕恒光为首的圭山游击队、永胜县彝族余海清领导的凉山夷务支队等彝族游击武装,如雨后春笋般先后在彝山大地蔓延燎原。
1948年2月,党组织在群众基础较好的滇东南地区发动了路南圭山、弥勒西山起义,组建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第1纵队,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彝族聚居区的弥泸根据地;5月中共滇南工委在元江发动撮科起义,组建云南人民讨蒋自卫军第2纵队,建立了哈尼族、傣族、彝族聚居地区的滇南根据地和思普根据地。
1948年8月,宣威宝山中学、沾益播乐中学举行武装起义,成立了滇东北地委和云南人民讨蒋自救军永焜支队,建立了彝族、苗族聚居地区的滇东北根据地;11月,中共滇中地下党组织发动峨山中学起义,组建峨山游击队,建立了彝族、哈尼族、回族杂居地区的滇中根据地;1949年3月, 中共滇西工委祥云分委以征兵、征粮、征税的名义发动祥云马街起义,组建滇西人民自卫团,建立了彝族聚居区的滇西根据地。
1949年初,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云南及黔东南、桂西各族人民的游击武装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区纵队,下辖12个支队、2个独立团。到1949年12月9日卢汉宣布起义前夕,边纵主力部队发展到45000多人,县区游击队发展到10万多人。在云南建立了包括弥泸根据地、开广根据地、罗盘根据地、滇南根据地、思普根据地、滇东北根据地、滇西北根据地、滇西根据地、滇中根据地和滇北根据地等10个根据地,相继武装解放了61座县城,在全省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有力配合南下野战军歼灭了国民党残余势力在云南的有生力量。
在这段历史进程中,作为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彝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建了众多的彝族游击武装力量,开辟了诸多彝区根据地,参与了许多游击攻坚的解放战役,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同风雨共患难,为云南全省的最终解放和加快大西南的解放进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路南圭山、弥勒西山彝族起义的枪声,传承红军长征时“彝海结盟”的誓约,为建立统一完整的新中国政权,打响了解放云南的第一枪。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卢汉云南起义。卢汉(1895-1974),原名卢邦汉,字永衡,彝姓吉狄,属凉山吉狄姓黑彝家族成员, 1895年出生于云南昭通炎山西达村(现属炎山区中寨乡)。卢汉是中华民国末期云南地方军政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是领导滇六十军赴鲁南赢取台儿庄大捷的滇军著名抗日爱国将领,是1949年12月9日云南起义的领导者,推动云南和平解放和祖国西南省区解放事业进程的关键人物。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此时仍然被国民党政府所控制,蒋介石还企图把昆明建成“最后的反共基地”。此时,外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于12月初从广西百色地区向云南挺进,二野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发表《解放川黔滇康四省四项办法约法八章》(即“四项忠告”),内有国民党第八军李弥部、第二十六军余程万部等蒋军驻昆嫡系部队拥兵要挟,国民党特务暗中监视破坏,在这样的情形下,身为云南军政首领的卢汉,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毅然领导和发动了云南起义。
1949年12月9日,在设计扣押软禁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张群、第八军军长李弥、第二十六军军长余程万、宪兵司令部副司令兼宪兵西南区指挥李楚藩、空军第五军区副司令官沈延世、国防部保密局云南省站站长兼云南省绥靖公署保卫处处长沈醉等8名在昆国民政府军政大员的前提下,身兼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云南绥靖公署主任、云南省保安司令的卢汉,在昆明率领所属滇九十三军、七十四军、保安团队和省、市政府于当晚10时通电全国,举行起义,宣布脱离国民党阵营,接受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12月11日,成立云南人民临时军事委员会,卢汉担任委员会主席,主持开展了镇反肃特、整编部队、维护治安等工作。
卢汉起义后,蒋介石任命汤尧为陆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指挥第八军和第二十六军于12月16日从昆明郊区向市区反扑进攻。卢汉根据刘邓首长电令,指挥滇军起义部队和3000多人组成的昆明义勇自卫总队投入昆明保卫战。在二野五兵团第49师的围攻援助下,经过5天的奋战抗击和防线坚守,击退了敌军的进攻,赢得昆明保卫战的胜利,巩固了起义战果。
卢汉领导的昆明起义,使蒋介石集团控制云南的计划完全破灭,以实际行动影响和导致了西康刘文辉、四川邓锡侯的起义,有利于人民解放军执行中共中央、毛主席制定的大迂回、大包围、大歼灭的作战方针。卢汉起义还使昆明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免遭战争炮火的损坏,减轻了云南全省遭受战争破坏的程度,加速了云南全境和祖国西南其他省份的解放进程。
好了,到这儿,民国时期的彝族,我们就介绍完了。从下一集开始,我们分两集介绍云南彝族的历法、科技。让您了解彝族独具特色的天文历法和各项科技创造。
欢迎大家继续收听收看。下期见!
文/图 来源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云南彝族》
音频 文旅头条新闻网
编辑 杨奥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