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 | 当你离去,为你跳一支舞吧

羊皮鼓舞,2017年6月列入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羊皮鼓舞,彝语叫“冉木比”,是流行于丘北彝族民间的一种祭祀性舞蹈。以前在许多彝族村寨都广为流传,但现在仅八道哨乡姑租村保留此舞。据村民介绍,羊皮鼓舞在姑租村传承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此舞因以羊皮鼓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旨在驱恶除邪,为死者超度。跳舞时,一人吹牛角在前引路,第二人敲羊皮鼓,第三人打大锣,众人徒手跟随于后,和着锣鼓节奏围棺而舞。羊皮鼓舞仅限于男性表演,人数少则六七人,多则十几人、几十人。羊皮鼓舞模仿猴子动作,跳跃、烤火、掰包谷、吃豆等,动作形象逼真。

关于羊皮鼓舞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对孪生兄弟,老大心狠手辣,老二诚实善良。因父母死得早,家产全被老大霸占,老二只有靠帮工度日。一天,老二又累又饿昏倒在山上,一群猴子把他抬到半山崖上的猴子洞,围着他狂欢狂舞。被吵醒的老二悄悄睁开眼睛偷看猴子跳舞,看到开心处竟大笑起来,把猴子全部吓跑了。老二在洞中得到猴子偷来的金银财宝,回家后购置土地房屋,讨了媳妇,过上幸福生活。老二的暴富引起老大的疑心,老二如实告之。老大仿效,却被群猴把他摔下山岩而死。老二悲痛万分,送葬时,跳起从洞中学来的猴子舞,也带动他人跟着一起跳。这送葬舞蹈就慢慢流传了下来。

随着现代生活的影响,彝族羊皮鼓舞在存续传统舞蹈原真性的同时,逐渐由丧葬礼俗舞蹈向集体性娱乐舞蹈转变,并走上了表演舞台。

羊皮鼓舞是彝族人精神依赖和情感表达的方式之一,反映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记忆,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彝族黑彝支系深居大山的浓浓情怀。

整理 缪欢

来源 文山州非遗中心

编辑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