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丨这些服饰动辄卖到两三万

彝族服饰,2017年6月列入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这里的“彝族服饰”是指生活在文山州富宁地区彝族五个支系的传统民族服饰的总称。富宁彝族有六个支系,因服饰的差异,分为白彝、高裤脚白彝、白花彝、花彝、黑彝、汉彝(服饰语言已被汉化,故不列述)。各支系的服饰各有千秋,不同的服饰文化表现了不同的支系特点。

白彝服饰装饰手段主要是丝绸布拼、刺绣与蜡染层层装饰,整体服饰繁简适当,是富宁彝族服饰的代表。

高裤脚白彝服饰为高裤脚裤装形式,形制显得简单,款式服务于负重、征战等实用性功能,整体服饰遗存有浓厚的古代战争民族印记。

白花彝服饰以蜡染为主要制作工艺,是五个支系中工序最为复杂,传统性保存得最好的服饰,此支系服饰具有严格的年龄划分,特别是女装,往往相差三四岁就有不同的图案款型。

花彝服饰男女均为裤装,以黑衣为底色,在胸、领、袖、裤摆装饰有大面积的刺绣与布拼图案,所以也称“花裤脚彝”。该服饰的刺绣工艺在所有支系中是最复杂精美的。

黑彝服饰特色是长袖、贯头衣形制,以热烈奔放的红黑色为服装基调。

富宁彝族服饰渊源于两千年前滇池一带骁勇善战的西南氐羌族群服饰类型,伴随着倮支系迁入富宁。由于封闭性强,异文化渗透少,富宁彝族服饰流变性不大,完好地保存了丰富悠久的历史信息。

另外,富宁地区彝族服饰至今仍保持完好的原因是服饰制作、穿着与民俗节日和重大聚会活动密不可分。在彝族社会里,婚丧喜事,所有同胞都要穿着手工缝制的节日盛装或规定服饰参加,不然会被同胞鄙视为不庄重,忘了根本。

一套彝族服饰动辄卖到两三万,源于它繁复的种、织、画、染、绣、缝等工艺,彝族装饰手段多样,整套服饰的制作工艺包括织布、染色、点蜡、绣花和布拼等复杂工艺,这些部件最后组合拼缝、装饰到服饰上,工序繁杂耗时。精细工艺耗去女子青春岁月的同时却凝聚成了服饰的工艺繁复美,这种美不是用跳动、强烈的颜色吸引人,而是一看倾人城、再看倾人国的含蓄耐看的美。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缪欢 整理

来源文山州非遗中心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