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中国云南彝族》——第二十七集

这一集,我们集中来介绍彝族的工艺美术。

彝族民间工艺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手工工艺主要有服饰工艺、漆器彩绘艺术、银饰工艺、纺织技术、擀毡技术、毕摩绘画等。

先来了解彝族精美的服饰工艺。

彝族纺织的历史悠久,广泛普及在彝族民间各地。传统的纺织材料主要有火草、麻、绵羊毛等,如今普遍棉线纺织,或棉麻混纺。纺织任务基本上全是妇女的活计,大都先以手工捻线,再使用由紧板、推线木棒、线梭、腰带等构件组成的腰织机来排线和织布。织出的布匹幅宽不大,但细密厚实、古朴耐用,可用来缝制衣服、裤子、长裙和“瓦拉”等蔽体御寒的衣物。

彝族的服装常用自织的布料缝制而成,虽然款式复杂多变,但衣物用料色彩比较单调,还得以不同的服饰工艺加以装点美化。彝族用以美化装点服装的手工技艺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纹饰刺绣、蜡染、布拼、镶补和滚边等工艺技法。

刺绣和纹饰是彝族服饰工艺中最广泛和常用的手工技法,二者相辅相成。彝族女性从小就开始学习针线活,娴熟十字挑花、平绣、垫绣、引绣、缠针、乱针、长短针等刺绣手法,在穿针引线中把彝族传统的纹样图案刺绣装饰到需要美化的衣物部位。刺绣工艺精细,色彩鲜艳夺目。

彝族传统纹饰图案内容广泛,包括有象形或变形的动物、植物、山水、天象、日常生活用物等图纹和抽象的各种几何形图纹。天象图纹有日纹、月纹、星纹、彩虹和云纹等;植物图纹有蕨草纹、马樱花纹、茶花纹、草莓花纹;动物图纹有羊角纹、鸡冠纹、虎头纹、犬齿纹、鸟纹、蝶纹等;日常生活图纹有火焰纹、火镰纹等。

像临沧俐侎人的服饰一样,许多地方的彝族也会使用蓝靛浸染服装。但蜡染工艺在服饰上的应用却不大普遍,仅在文山州彝族倮支系中有所表现。麻栗坡的蜡染纹样以圈点为主,风格细腻;富宁的蜡染纹样以大块的几何纹为主,粗犷大方。

除了上述服饰工艺外,彝族还会在衣物上大量使用镶嵌、拼接、滚边、锁花、盘花等工艺技法。滇中和滇南彝族妇女银泡镶嵌的鸡冠帽、滇东南花倮妇女身穿的由上百块小三角形色布拼接而成的对襟衣和花裙、小凉山彝族女性衣襟边盘花滚饰的回纹线条装饰等,都是不同服饰工艺在彝族服饰制作上的具体表现。

二是精细的银饰工艺。

彝族以佩金戴银为贵,传统上有本民族的工匠和锻造打制金属制品的小型作坊。其中,银器制品的打造是彝族金属锻造工艺的重头戏,一般不用模具,大都以阳刻、镂空、镶嵌等工艺技法,纯手工反复冶炼打制和修整而成。

彝族的银器除银碗、酒器等器皿外,多为服饰装扮用的佩饰品。主要有装饰在帽沿和衣襟边的银泡,头饰上的银簪,耳饰上的耳环、耳坠,颈饰的银牌,腰饰的围腰链和银链组合的胸饰挂件,还有戒指、手镯等手饰和其它装饰物。这些银饰品或直接做成日月星辰、花鸟鱼虫的图形,或在银器表面精心镂刻彝族传统纹样图案。银亮闪光的佩饰与色彩艳丽的服装相辉映,靓妆下的彝族姑娘更显婀娜妩媚。

下面让我们认识一下彝族古老的擀毡技术。

擀毡与纺织都是彝族制作服装时常用的两种工艺技法。二者有很大的区别,相互间也有一定联系。

云南彝族的擀毡工艺主要流行于滇西北和滇东北居住在高寒山区的彝族民间。擀毡是男人的活计,工序虽不复杂,但比较费力。擀制出来的毛毡成品分单披和双披两种。擀制时,先把剪下来的羊毛撕蓬松后铺在蔑笆上,用竹质弹弓将羊毛弹绒,然后根据毛毡的不同类型,将毛绒按份量均匀地平铺在竹帘或蔑笆上,一边用口喷洒温水,一边用手脚使劲搓揉挤压,使毛绒粘结成毡。

成毡后,单披设以上端缩口即成,而双披则需折成数百个皱褶,再用木板夹紧定型方可。无论是厚实耐磨的单披,还是柔和保暖的双披,都是彝家人家居或外出时随身携带之物,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

彝族也和中华其他民族一样,不乏精湛的雕塑技艺。

从造型优美、雕刻细腻的巍山土主庙历代南诏王泥塑像、剑川石宝山石窟中的石雕佛像、武定凤氏土司遗址旁的三台山摩崖石刻天王像等作品中可以看出,在佛教兴盛的南诏时期,彝族的石雕泥塑艺术曾经辉煌一时。

近现代以来,云南彝族民间虽基本上没有专门的雕塑作坊,但雕塑的内容独特,雕塑工艺精湛,极富民族特色。彝族民间雕塑主要有石雕、泥塑和木雕三种类型。

常见的石雕艺术品主要有滇南红河及楚雄双柏一带立于彝族寨子村口的高大石虎,永仁县彝族俚颇支系置放在民居正屋中柱下端的小型石虎,石林彝族自治县撒尼支系彝族人家房檐上的镇宅石虎等。

泥塑艺术品有丘北县彝族置放在屋顶上、张嘴露牙呈吞噬状的陶质虎头,呈贡县彝族置放在门楣或屋檐上凸显机警凶悍状的瓦猫等;木雕制品主要有大姚彝族土地神木雕面具,双柏彝族火把节木雕面具和师公、师母木雕面具,楚雄各地木雕虎头吞口等。

无论是石雕泥塑,还是木雕面具,彝族民间大都以狮虎或虎的变形物猫等神灵偶像作为雕塑对象,工艺技法上不求精雕细刻,神似形象即可,做工简洁粗犷,造型古朴大方。这些敦实的雕塑艺术品,除了作为村寨和民居的装饰用物以外,更主要的是被人们赋予了宗教的功能,大都作为镇宅避邪和驱邪免灾的灵物来使用,其中有的体现着彝族图腾崇拜的遗风。

彝族还有独特的漆绘艺术。

云南的漆器彩绘艺术主要表现在楚雄等地彝族的葫芦瓢吞口和小凉山彝族的各种漆具用物上。

葫芦瓢吞口的漆绘,主要以虎纹为表现内容,一般在破开的葫芦瓢表面直接以黑、白、红、黄等漆色绘出虎头图案即可,笔法不求工整,简洁粗犷,民族特色浓郁。

千姿百态、敦实古朴、造型各异的小凉山彝族漆器,主要有木胎或皮胎质地的餐饮具、兵器和宗教用具。在这些立体造型的漆具上,彝族工匠们使用厚重明亮的黑、红、黄三色在漆器上交相着色,形成了以黑色作漆器表层“漆地”,红与黄二色在黑色漆地上交替使用的传统彩绘艺术风格。

这些漆器颜色用料虽简洁单薄,但色泽鲜明铮亮,相互衬托明显。再经过以点定位控面、等距离划分等构图描绘手法的娴熟运用,日纹、月纹、山纹、水纹、虫纹、鸡冠纹、鸡岔肠纹、牛眼纹、蒜瓣纹、火镰纹、渔网纹、栅栏纹、织布经纬纹、矛头纹、指甲纹样图案的粉饰装点,使绚丽多姿、色彩斑斓的漆器更显饱满艳丽,彩绘艺术变化多端,给人以奔腾跳跃、赏心悦目的视觉色彩。

最后,我们来欣赏一下优美的毕摩绘画。

彝族祭司毕摩,不但通晓彝文,还是民间绘画家。毕摩绘画大都以经籍插图的形式,绘制在绵纸或构皮纸制成的彝经古籍中。有的在一页文字后配一页图,也有的绘制在页面上端三分之一处,对经籍文献起到以图释文的作用。作画时,先以毛笔或竹笔勾画出图画的轮廓线条,着者以黑、黄、红、绿等色绘制而成,画面直观生动,色彩搭配鲜艳和谐,极富鲜明的民族特色。

毕摩的绘画技法不拘一格,既有构形粗略简洁的抽象风格创作,也有细腻工整的写实图景绘制。图案构思奇巧,把人物、动物、神灵等形象和山水景物、宗教活动内容有序地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幅立意鲜明、主题突出的画面。

毕摩绘画的画面内容主要反映清代及清代以前彝族的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和生产生活习俗等等。从目前收集整理的彝文经籍来看,在云南境内,滇南的峨山、新平等地和滇中的武定、禄劝一带,是毕摩绘画艺术作品比较集中的区域。

好,彝族工艺美术方面的内容我们就介绍完了。下集为大家展示的是彝族的民居建筑。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下期见!

文/图 来源于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云南彝族》

实施单位 昆明罗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音频 文旅头条新闻网

编辑 杨奥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