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姑节,2017年6月列入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皇姑节起源于文山州广南县莲城镇太平寨村,是该村壮族群众为纪念明朝永历皇帝朱由榔的胞妹安化郡主(俗称皇姑)而举行的祭祀性民俗活动,至今已有370年的历史。
公元1652年,朱由榔被吴三桂率领的清军追杀西逃,安化郡主随兄进入广西,辗转流迁到云南广南,不幸染病而亡,村民将其安葬在马蹄井。太平寨的村民不忍她的千金玉体埋在荒郊野坝,遂将其迁入村旁安葬。寨中族老决定每年农历四月第一个寅日(皇姑忌日),都按壮家风俗举行隆重的接皇姑仪式。
当日清早,太平寨村的男女老少和慕名而来的各族群众敲锣打鼓,扛着彩旗,抬着空花轿,从村里的皇姑庙出发,到马蹄井去迎接皇姑的“灵魂”回皇姑庙。队伍到达马蹄井时,将花轿停放于祭台侧边,人们在旁吟唱讲述皇姑传说的壮族民歌,直到有青蛙、蚂蚱或蝴蝶等昆虫进入花轿后,表示皇姑正式“下凡”,人们即停止唱诵,就抬着花轿返回皇姑庙。
参加接皇姑的各族群众便敲锣打鼓纵情舞动,壮家的手巾、彝家的弦子、苗家的芦笙、瑶家的铙钹,共同将接皇姑仪式推向一个千人舞动、万人同乐的高潮。
经过长期传承发展,皇姑节的内涵不断丰富,已由过去单一的接皇姑仪式发展为包括上皇姑坟、火塘会、接皇姑仪式、歌舞会等内容的民俗活动。这不仅体现了壮族群众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幸福的心理,也集中展示了广南壮族传统的礼仪、服饰、歌舞、饮食等文化的魅力,对研究西南民族文化的交流史和稻作文化的发展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整理 缪欢
来源 文山州非遗中心
编辑 谢同希
审核 邱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