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高速发展,良好的发展局面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旅游大省的云南,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元的民族风情,高效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十年来,云南文旅也在发生着多样性的变化,旅游市场秩序不断规范,文旅融合不断深入推进,全域旅游不断升级,科技赋能的文旅新业态、新产品给人们带来更多新的旅行体验,文旅行业服务质量的提升给云南文旅带来了许多赞誉。这十年,是云南文旅人勤奋进取的十年,是值得记录的十年。在此背景下,文旅头条新闻网推出“云南文旅这十年”专题报道,聚焦云南文旅这十年的发展,遇见云南文旅在奋进中未来可期的“模样”!
昭通,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部,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区位优越、资源丰富,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自古就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和中原连接南亚、东南亚的交汇走廊,是云南融入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连接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昭通市文旅系统牢牢抓住高质量融合发展主线,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和人文优势,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文化事业更加繁荣,旅游发展逐步壮大,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这十年,昭通文旅稳步前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基础设施逐步夯实。十年间,鲁甸、巧家、彝良3个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相继建成,市图书馆“24小时城市书屋”、威信县“星火书亭”、扎西国学馆、绥江县“茧斋”智慧书吧等创新服务载体建成投用,“两馆一站”服务阵地更加健全,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增至1376个,初步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公共服务更加健全。深入推进市级“三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县级“两馆”总分馆制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加大基层慕课、微视频、直录播等数字文化服务项目建设。实施“两馆一站”免费开放,通过线上、线下组织,借助“三下乡”“文化进万家”“新春送温暖”“欢乐下基层”及“三区文化人才服务”等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打造文化活动品牌。深入实施“送文化百千万工程”“西部贫困地区精神文化家园建设”及“深度贫困地区基层文化能人培养”,连续三批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新开展市文化馆“读书漂流”、市图书馆“文化长廊”建设,深入推进“彩云之南等你来”群众文化夜间活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这十年,昭通文旅紧抓创作,文艺创作演出欣欣向荣
文艺创作硕果累累。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逐步健全剧本创作扶持、剧目表演传播、演职人员激励、人才培养引进、院团考核评价等工作机制。聚焦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创文创卫、法治文化等时代课题,累计创作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各类舞台文艺作品700余个,实施京剧、滇剧、川剧、花灯、端公戏等传统戏曲复苏复排复演,推动传统戏曲艺术传承普及,为送戏下乡、艺术赛事、交流演出和项目申报奠定了坚实基础。
艺术赛事佳绩连连。连续举办全市新节目展演、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民族赛装文化节、戏剧小品小戏展演等市级文艺赛事,涌现出了《背山的女人》《咯咯咯∙∙∙ ∙∙∙》《苦苦的荞麦,甜甜的心》《高原的守候》及《溪洛渡库区黄华古镇影像》等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收获“国家艺术基金”“云南文化精品工程”“彩云奖”“花灯滇剧艺术周”“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云南文化精品工程”等60余个重要的文艺奖项。大型廉政话剧《生死倒计时》在全市公开巡演,昭通群众文艺精品节目登录央视《群英汇》,文艺繁荣发展欣欣向荣。
惠民演出深入开展。持续推进“送文化百千万工程”惠民演出,累计演出15万余场次,参与观众7000万余人次。深入开展戏曲进乡村(校园)演出、濒危剧种“昭通端公戏”公益性演出,推动文艺作品线上演播。连续8年中标至云南各州市开展云南省“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演出100场,为繁荣全省文化事业、加强州市人文交流、讲好昭通发展故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十年,昭通文旅重保护促传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绩斐然
保护传承机制更加健全。十年间,昭通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升至5处,国家级非遗项目增至3项,评定三级以上文物293件,设立非遗传习馆(所)18个,近40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得到抢险排危和修缮保护,文化遗产保护不断迈上新台阶。目前,昭通市共有国有馆藏可移动文物11573件(套),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1148处,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94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17人。同时,完成1043处文物坐标点测量并纳入市级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更加健全。
“文化点亮昭通行动”成果丰硕。昭通书院如期建成,《昭通简史》正式出版。各研究单位先后落户昭通。14处中国传统村落、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绽放活力。水塘坝化石科考、朱提故城遗址考古发掘、丝绸之路南亚廊道(昭通段)资源调查、昭通中心城市文化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悬棺葬人群古DNA研究、昭通新近纪古猿动物群研究(2020年度人类起源研究十大新认知)、剑齿象骨架装架(共二具)取得重大成果,完成了水塘坝新近纪公园策划规划。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建设稳步推进。编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总体概念规划》,累计策划包装项目41个,整合各类建设资金2.5亿余元,以扎西会议会址周边文物保护提升项目为重点,推进扎西会议会址和场坝红二、六军团乌蒙回旋战指挥部旧址等一批文物修缮工程,实施精品“红军村”“鸡鸣三省”大峡谷生态文化旅游区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启动扎西大剧院及相关配套工程项目。期间,扎西会议纪念馆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扎西老街列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扎西红色小镇景区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红色文化旅游逐步发展壮大。
这十年,昭通文旅建机制抓落实,旅游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旅游品质逐步提升。十年间,昭通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增至17家,三星级以上饭店保持在8家,建成游客集散中心(服务中心)29个、旅游厕所246座、旅游房车营地4个(昭鲁驿站、酒坊驿站、昭阳白虎山、永善马楠),创建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小草坝村),5个省级旅游名镇、18个省级旅游名村,2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县、6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乡、15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
智慧旅游建设有序推进。持续优化“一部手机游云南”昭通板块建设和资源上线。目前,11个县市区城市名片、18个主要景区景点资源全部上线,40余种特色旅游商品在线销售,77路慢直播实时在线直播,已开展事件直播36场。通过集中组织财政供养人员安装使用、在人流集聚地投放户外广告、利用大型主题活动在线直播、借助市内主流媒体平台宣传推广等多种手段,全力扩大“游云南”APP知悉使用面。
宣传交流实现新突破。突出“磅礴乌蒙·大美昭通”旅游形象,推动昭通文旅资源在“南博会”“旅交会”“进博会”等大型展会平台精彩亮相,“万和·昭通酱”“噜咪啦·切片型马铃薯片”先后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昭通获“中国最佳品质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首批国民休闲胜地”称号。通过自媒体、直播、网络等多平台,开展“千号联动”“万名导游带您云旅游”“百万旅游人”“亿万祝福”等联合推广活动,打造线下线上相结合的互动旅游体验空间。发挥避暑、避寒、生态养生等“文旅康养”资源优势,做好“游云南、正当时”整体宣传,开展“本地人游本地”促销活动,巩固滇川黔渝近程重点客源市场,拓展京津冀、大湾区、长三角等远程客源市场。
这十年,昭通文旅抓监管促繁荣,文化和旅游市场取得优异成绩
健全管理机制。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涉旅经营户诚信评价和动态监管。健全旅游市场监管综合调度机制,完善涉旅投诉“5分钟响应、24小时办结”机制,落实旅游市场秩序整治“22条措施”和旅游从业人员“八不准”规定,发挥“红黑榜”激励警示作用,严厉打击“不合理低价游”,做好省对市、市对县旅游综合监管考核评价,及时发现处理各类涉旅问题。实施“30天无理由退货”,建立游客购物退货监理中心(点)35 个,保证游客游得开心、买得放心。
创新监管方式。开通“一部手机管旅游”功能,及时发现处理涉旅投诉、购物退货、诚信评价、导游管理等涉旅管理问题,建设平安文化市场。建立健全文物安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不断提高执法形象和工作水平。开展文化市场视频可视化业务整合系统建设,陆续接入文化和旅游各类经营场所视频监控,实现对全市网吧、KTV、景区景点、省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重要场所的全程、实时在线监控。
旅游经济大幅上涨。2012至2021年,昭通市旅游总接待人次从1014.71万人次增长到3256.8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41.01亿元增长到263.77亿元,旅游经济蓬勃发展,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22年1至7月,昭通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515.8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5.75亿元,同比增长3.26%、5.19%,分别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101.30%、126.83%,旅游经济强势复苏。
文化点亮昭通,旅游畅享生活。下一步,昭通市文旅系统将以打造西南健康度假胜地品牌、建设滇川黔渝省际区域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为发展目标,不负期望,不懈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何雨珍 通讯员 韩盛和 文
张捷、昭通市文化和旅游局 图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