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云南 | 哈尼多声部民歌,丰收时的大地乐章

“和睦秧苗节节高,人生情意留人间。大田小丘是一家,饱满金谷堆满仓。”丰收时节,哈尼族人民在泛出金黄的梯田间劳作,伴随着最原生态的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人们向自然表达着对丰收的祈愿。

哈尼族多声部古老而即兴,音乐历史悠久,是哈尼人古老的一种传统民歌,千百年来哈尼人随着生产劳作的季节变化,在劳动中自然产生了以《栽秧山歌》为主的多声部音乐。


梯田、山林和村寨等多样化空间,都可以是即兴表演的舞台;劳动、爱情、田园等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成为歌曲抒发赞美的内容……这是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的魅力所在。哈尼族多声部民歌大多由8个声部组合,演唱素材源于生活,曲调悠扬婉转,多声部谐和,浑然天成。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源于哈尼族梯田文明,以歌颂劳动、祈福丰收、赞美爱情、讴歌山野为主要内容,通过唱、跳、弹等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哈尼族的日常生活。演唱方式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人声帮腔两种,演唱内容以原生态的《栽秧山歌》为主体,《欧楼兰楼》《情歌》等为附体。伴奏乐器均由民间歌手自己制作,唱词结构以开腔用词、主题唱词、帮腔用词三部分构成一个小的基本段落。

(阿扎河普春哈尼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族多声部表演 薛兴业 摄)

(哈尼多声部古歌——栽秧山歌)

一代代艺人口传心授,是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传承的主要途径。由于大山的阻隔,红河、绿春、元阳等地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哈尼族多声部音乐“藏在深闺人未识”。而外来的异质文化较少进入这一带,也使得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梯田文化等原生态传统文化得以比较完整、系统地保存下来。

(红河哈尼“多声部”原生态展演现场)

(红河哈尼“多声部”原生态展演现场)

梯田里“长出”的哈尼族多声部,以天作背景,以梯田作舞台,用原始非专业的嗓音,唱出了世界罕见的多声部音乐。每逢栽秧季或丰收季,梯田里哈尼多声部民歌此起彼伏,遥相呼应、浑然一体,震撼山野、动人心魄。


(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村多声部 李信忠 摄)

(红河县阿扎河乡普村多声部 李信忠 摄)

梯田天籁,大地乐章。不同的声部,不同的音区,道出的都是哈尼族感恩大地的同一个心声;千层梯田,倒映着生命的印迹,劳作的光景。

小贴士:

哈尼“多声部”民歌流传于红河县阿扎河乡东部以普春村为中心的几个哈尼族村落,其对研究哈尼族的梯田农耕文化和历史渊源有重要价值。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与社会生产,尤其是与梯田稻作农耕劳动相伴而生,它是研究哈尼族文化及其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资料。

哈尼多声部音乐在80年代民歌采集被发现,1989年9月在“世界文化考察团”展演活动中崭露头角,在音乐界引起热烈反响和极大关注。

2006年5月20日,哈尼族多声部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安云南》清晨的第一声问候,是专属你的“云南美”

指导: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主办: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日报报业集团

协办:各州市宣传部 各州市文旅局

承办:云南网

监制:刘晓桐 杨洪文

策划:锁华媛 刘晓颖

统筹:杨之辉 林云冬 罗蓉婵 何沐 曹璐 唐丽娜 张碧玉 郭凯 李星佺

本期文案:云 旅

图片编辑:代娇阳

海报制作:王 元

图片:红河州委宣传部、红河县委宣传部

来源 云南网

责编 童文文

审核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