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走进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周城

“苍山十九峰,峰峰有水;大理三千户,户户织布,家家有染缸”。在大理古城往北23公里处的一个村落里,扎染是当地多数人都掌握的一项技能。走在街巷,是处处可见的蓝白色调,有太阳、有微风的日子,这一抹蓝迎风飞扬,迎来送往着游人旅客。

这里,是被誉为“白族扎染艺术之乡”的周城。2006年,周城白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被列入第一批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且说周城

周城,隶属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位于喜洲镇北5公里处,坐落于云弄峰山麓,霞移溪北,东依洱海、西枕苍山,北靠蝴蝶泉,同时属于大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范围,集“山、村、田、湖”景观为一体,自然环境优美,民族风情浓郁。

周城是海西历史文化、白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白族民俗文化活化石”“中华白族第一村”“白族扎染艺术之乡”“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云南特色旅游村”“中国传统村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中国特色经济村”“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示范村”等多个荣誉称号,是白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全国规模最大的白族自然村落。

同时,这里也是沿苍山山脚往北延伸的茶马古道必经之地,是古代河蛮自固的城邑之一,周城白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居住历史悠久,明确可追溯到唐宋以前。千百年至今,周城的传统文化依旧得以延续和发展。

探秘周城

作为一个极具白族风情的村落,这里的特色又在哪里呢?

周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周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载体与物质载体。

建筑上,周城白族民居建筑特色显著,“一坊一耳”“一坊两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多种建筑形式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一直以来,周城居民自觉自发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目前已经建成白族刺绣技艺传习所、白族三道茶综合传习中心、白族扎染技艺传习所、大理市璞真扎染博物馆、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大理基地等。

据了解,周城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9项。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栽秧会还列入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现有代表性传承人37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人,州级5人,市级30人。

玩在周城

若是去到周城,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的古戏台必要去看看,独具一格的戏台建筑,见证了清代以来白族村落丰富多彩文化生活的历史。戏台前的广场是平日里村民做买卖、休闲娱乐的场所,古与今的照面跃然于此,仿佛与百年前的人们打了个照面!

岁月在这座小城缓缓流过。“风带走了沙,雨带来了花,白族的姑娘把扎染带回了家。”也许,带走一份“大理蓝”在这里才会显得更合时宜,不是白族姑娘,也可以把扎染带回家。

如果你想体验扎染的乐趣,那在周城刚刚好。走进璞真扎染博物馆,正式开始沉浸式体验。画图、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感受一块普通的白布到有众多图案的扎染布的过程,有多么治愈。

除此之外,还可以去体验白族刺绣、制作和品味白族三道茶、品尝大理特色美食等,大理之旅也算不虚此行了!

周城村北,是闻名遐迩的蝴蝶泉。若是时间恰好,还可去蝴蝶泉闲一闲!

周城的逐日晚街一定要去赶一次,持续一整天的集市上,美食小吃应有尽有。古戏台旁和夫妻树下就有许多,包子铺、烧饵块、凉米线……慢慢悠悠,就是一整天。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林燕 文

部分资料来源于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

大理州人民政府网 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 蓝续 张松平 段建民 图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马永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