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阿兰里文旅集团董事长、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实践导师 郑光强)
特别荣幸,也特别高兴今天能坐在梯田之上和大家做分享。我是郑光强,我也是云南人,从小在大山深处长大,从18岁开始到上海求学,在外面漂泊了很长时间。
(俯瞰元阳秋色 朱志刚 摄)
我是设计和文旅行业从业者,在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景区运营有阿者科、慕拉雅民宿酒店等项目,很高兴参加本次活动。接下来,我想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一下我对红河的印象与感知。
印象与感知
(梦幻家园阿者科 李海清 摄)
我第一次比较全面接触红河是在2000年前后同济大学毕业回到省规划院工作期间,那时候红河州哈尼梯田等壮美山水,建水古城、滇越铁路等文化遗迹,“矻扎扎节”“火把节”等少数民族节庆,海菜腔、四季生产调等民俗表演,汽锅鸡、石屏豆腐等地方美食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现在再看,这些都构成了云南发展的红河底色。
(千年古临安 魅力新建水 张泽 摄)
(石屏豆腐 常一鸣 摄)
后来回到上海工作、生活,再一次走进红河已是2015年。那时哈尼梯田刚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不久,为了保护传统村落、激活乡村产业,参与了2015年朱良文教授和朱胜萱老师发起的“红米计划”公益活动,四年左右的时间里完成了建一个乡村书屋、增添公共卫生设施、拍摄一部宣传片、出一本书等“为阿者科做的十五件事”。
(龙俊 摄)
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很多本土乡民,他们的质朴、真诚让我动容。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也推动我想为他们再做些什么。所以在2016年我们发起了“在万亩梯田上种一间小屋”众筹,有了后续的阿者科和慕拉雅两家民宿酒店。
(原舍·阿者科 图源红河文旅)
近两年的项目建设颇为不易,可喜的是自2018年民宿建成投入运营以来,通过民宿酒店和传统村落的推广、运营,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并走进了元阳,关注并投入到了保护世界遗产、传统村落和帮助本土乡民的行动中。从最开始的公益活动,到后来的产业植入,本地哈尼族村民的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丰收年 王泰恒 摄)
在红河体验“最云南”
什么是“最云南”,极致的山水环境、瑰丽的文化传承、隽永的风土人情、适宜的生活节奏是国内外游客流连云南的原因,而这些在红河都能找到极具本土特色的样板要素。
(那山那云那梯田 邢晋苏 摄)
沈从文先生说过,“看过云南的云,便觉天下无云。”而红河,正是诠释云南的“云”的最极致代表之地。你能想象到的全世界最瑰丽的云,就在我们眼前的这一片仙境之所。
(哈尼梯田激情涌动 黄灿波 摄)
我在这里才真正地体会到什么叫“行云流水”,什么叫“云蒸霞蔚”,什么叫“云卷云舒”,又或者说“青云直上”,又或者说“云淡风轻”。
(弥勒湖泉生态园七彩云 李荣 摄)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这讲的是我们的阿者科;“稻苗初穗出纷纷,半是青山半白云”,这讲的是我们的万亩梯田。
(阿者科蘑菇房 金家貌 摄)
(阿者科 龙俊 摄)
在红河体验“最云南”的生活,对我来说,可能就是这样一种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有青山戏酒,有白云伴睡,有明月催诗”。
(灯笼耀文庙 何屏 摄)
可能是在阿者科村口看梯田间的一千个月亮;可能是在建水古城观摩中国第二大孔庙、感受千年耕读传承;可能是在异龙湖水岸聆听海菜腔的荡气回肠;可能是在弥勒东风韵景区猎奇本土文化的现代化艺术表达;也可能是在滇越铁路的观光火车上一览滇南的近代百年风华……
(海菜腔尖醒睡鸥 娄建伟 摄)
红河的壮丽瑰美为“最云南”的生活提供了极多可能,伴随着“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系列发布和推广,也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红河这片热土。
故乡情愫
(哈尼人家 罗涵 摄)
回顾自己与红河州二十余年的羁绊,从城乡发展的规划师到下乡帮扶的志愿者,再到返乡创业的陪伴者,身份的转变让我与红河州、与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与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层次的链接。
(天上行 李永贵 摄)
是难以抑制的故乡情愫让我回到云南、走进红河,是世界级的高品质山水人文资源让我有机会用民宿酒店的方式进驻元阳,是质朴奋进的哈尼人让我更加坚定陪伴乡野、共赴未来的信念。
(元阳梯田春色美 张洪科摄)
来源 云南红河发布
未署名图片来源于红河州融媒体中心资料、各县市宣传部、红河文旅
责编 王楚云
审核 刘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