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人物志丨赵春明:让云南民族文化“香飘”国内外

文旅头条讯(融媒体记者 李文女 文 邓斌 图/视频)《五朵金花》《阿诗玛》《芦笙恋歌》……许多耳熟能详的云南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历程中,云南电影成为了中国民族电影的响亮的名片。多年来,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了众多响应时代发展的电影作品,一度成为云南电影产业的领军企业,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产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的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也迎来各种机遇和挑战。日前,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对话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厂长赵春明,聆听这位新时代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掌舵人的清醒与困惑。

一朵绽放的“民族之花”

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1958年成立,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民族”冠名的国有电影制片厂,是根植于少数民族文化沃土、具有鲜明少数民族特点的电影制片单位。“几十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电影人的努力,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向大众‘烹制’出大量的少数民族电影文化大餐,仿佛一朵绽放的民族之花,熠熠生辉。”谈到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的辉煌历史,赵春明如此说道。

几十年间,100 多部有关云南民族故事题材影片、200多部纪录片、30 多部电视剧作品从这里诞生。《五朵金花》《阿诗玛》《芦笙恋歌》等,是由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与长春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等单位合作的早期作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云南厂开始独立创作故事影片,《黑面人》《摩雅傣》《彝海结盟》《太阳鸟》《石月亮》《金沙水拍》《傣女情恨》《幸福花园》《解放云南》《河内河内》等一大批本土作品陆续推出。近年来,经典作品不断涌现,《杨善洲》《村官普发兴》《金江1936》《一点就到家》《布朗山的女儿》《万物有灵》《你是我的一束光》等,点亮了云南新时代的光影大幕,为国家留下了众多珍贵的民族影像资料。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是云南电影事业的开拓者、记录者和践行者,是云南电影产业的领军企业,为宣传、推广云南民族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赵春明介绍道,目前,关于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的电影已基本拍摄结束,近两年计划再把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少数民族电影陆续拍完,至此云南少数民族电影将全部完成。

他感受颇深:“云南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边境文化,还有充满多元风情的少数民族文化,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都是一本可读的魅力之书,都能挖掘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能成为其中的参与者和见证者,那是十分光荣自豪的事,也是自己的荣幸。”

(《为国而歌》剧照 受访者供图)

除了拍摄类型多样的影视作品,近年来,云南民族电影厂整合全国领域优势资源,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拍摄了《为国而歌》《青年叶剑英》《绝地重生》等优秀影片。其中,《绝地重生》预计今年在全国院线上映。在赵春明看来,云南民族电影厂的“民族”是独特气质,依托着云南神奇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在整合全国影视资源、吸引剧组来云南落地拍摄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一块沉甸甸的牌子”,他说道。

“年过花甲”何去何从

拍电影、电视剧、纪录片……云南民族电影厂成立65年以来,有过辉煌时代,而曾经的发展辉煌如何持续,经历了60多年的历程,未来又何去何从?现任云南民族电影厂掌舵人赵春明困惑颇多。

赵春明介绍道,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拥有专业的电影摄影棚和最先进的影视拍摄器材设备及服装道具,同时拥有一只专业的影视制作队伍,是云南省电影产业的服务中心。目前,依托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绚丽多彩的自然资源以及毗邻多国的国际地缘优势,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创建了澜湄国际电影周活动,在相关国家和全国电影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在电影摄制、制片服务、院线发行、电影节展创建、电影博物馆建设、影视基地建设等全产业链的大局中积极拓展,快速发展。

2010年,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转企改制,企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市场程度越来越高,市场上以影像拍摄制作为主的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也给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带来了很多挑战,如何打造核心产品提升竞争力?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博得一席之地?这一系列问题成为了当下云南民族电影厂人探索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赵春明对此也有困惑,他认为如今的云南民族电影厂管理关系不合理,导致体制机制不畅,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理顺才能够更好植根云南,深耕云南民族文化,凸显自身优势。然而,如何推进,也确实是个难题。

(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 受访者供图)

据赵春明介绍,目前,云南民族电影厂还承接着部分省外剧组来云南拍片的衔接、沟通、统筹工作。同时,他表示,云南民族电影厂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60多年来留存下来的大量影像资料,是云南珍贵的影像历史档案,这些影像资料多以老胶片的形式留存下来,这种形式有很大风险,一旦老胶片损坏、掉色、黏连等,就会就此消失,再查找过去的资料将会非常困难。下一步如何运用数字技术、进行胶转数,将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进行转换,并开启数字化存储、搜素、管理是一个挑战。“这需要大量的数字化建设成本,由于目前企业的经营情况面临巨大压力,捉襟见肘,已无力承担这些建设成本,需要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大力扶持。”他说道。

“影视+文旅”大有可观

云南旅游资源丰富,人文风情独特,也因此成为众多影视剧组青睐的天然摄影棚。赵春明介绍道,电影《芳华》《李米的猜想》《湄公河行动》《千里走单骑》《无极》等,爆款电视剧《司藤》《去有风的地方》《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以及《木府风云》《我的团长我的团》《云南虫谷》以及几代人的经典回忆《西游记》等部分剧情都在云南各地取景拍摄。随着这些影视剧的热播,云南的大理、普者黑、西双版纳、红河、丽江等地也随之火热起来,吸引无数的游客纷沓而来,取景地也成为来云南一定要去打卡的地方。他表示,依托影视剧内容的传播,不仅使云南文化和旅游得到有效的融合,更促进了云南旅游市场的发展。在他看来,云南“影视+文旅”产业大有可观!

(电影《芳华》拍摄地,蒙自碧色寨)

影视与文旅如何实现双向奔赴?赵春明分析道,《去有风的地方》作为一部剧带火拍摄地的成功案例频繁被提及,2023年伊始,田园治愈剧《去有风的地方》在湖南卫视、芒果TV双平台热播,让取景地云南的风景、美食以及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走入观众视野,成功点燃了观众的“追风热”。《去有风的地方》产生了“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现象级效应,成为文艺作品助力乡村振兴的点题之作,打造出“影视+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标杆。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拍摄地,沙溪古镇)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拍摄地,沙溪古镇)

到影视剧取景地旅游,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游客可以穿着戏服,打扮成影视剧里自己喜欢角色的模样,感受一回“戏剧人生”。据赵春明介绍,过去平均每年都有300余个剧组到云南取景拍戏,云南大理、西双版纳尤其受剧组欢迎,在拍摄过程中,云南的生活方式随处呈现,云南的蓝天白云、田园风光、民族风情、人文气息等都展现出了独有的魅力。这几年由于疫情、剧组政策等原因导致来云南的剧组数量在走下坡路。如何更好打造“影视+文旅”?他表示,云南是文旅产业发展大省,更需要做大做强做优“影视+文旅”产业,才能更好地实现旅游景区门票经济的转型升级。

(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

赵春明建议,云南在深入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要考虑加快打造具有云南特色的影视基地,并将基地定位融合影像资料数字化管理、游客体验打卡、民俗风情舞台、澜湄国际电影周节、专业摄影棚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融合体,推动基地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影视文化的一大桥梁和交流平台,助力云南“一带一路”的发展。同时,政府还应出台一些扶持与省外剧组合作的利好政策,吸引更多制作方将项目落地云南,在云南取景拍摄,讲好云南故事,加快“影视+文旅”产业的发展,让云南民族文化“香飘”海内外。

责编 杨奥审核 刘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