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26日结束的云南省第十三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闭幕式暨综合晚会上,红河州选送的传统类声乐《月下弦歌》、创作类舞蹈《祈祉》两个节目荣获金奖,传统类声乐《爱佐与爱莎》、传统类舞蹈《濮拉大鼓》两个节目荣获银奖,红河州代表队荣获组织奖。
据悉,10月22日,云南省第十三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在云南省德宏州芒市拉开序幕。本届展演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德宏州人民政府主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德宏州文化和旅游局、德宏州民族宗教事务局承办。展演共有70个节目,以声乐、舞蹈、器乐三类为主,汇聚云南16个州(市)20多个民族的1000余名传承人、民间艺人和基层文化工作者,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多样。奖项设置上,设立“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奖”,按传统类和创作类节目歌、舞、乐分别设金奖、银奖、铜奖、优秀奖,另设传承奖和组织奖。
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优秀的节目吧!
银奖节目《濮拉大鼓》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濮拉男子就会集中到山上跳鼓“踩山”,祈求神山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这天也成了“跳鼓坡节”,世代相传,沿袭至今。
(阮坤瑾 摄)
彝族濮拉鼓舞为省级非遗项目。舞蹈《濮拉大鼓》以石屏彝族民间流传的濮拉鼓舞为素材编创,舞蹈动作粗犷奔放,鼓声震撼,节目无伴奏音乐,属现场演奏。
(杨林 摄)
银奖节目《爱佐与爱莎》
彝族四弦弹唱《爱佐与爱莎》由弥勒彝族支阿哲民族民间情歌曲调“阿勒哩”和传统舞蹈歌“阿哲跳乐”两部分组成。歌曲源于千年的爱情故事,古老的传说,即阿哲创世史诗“爱佐与爱莎”(“爱佐”泛指阿哲小伙,“爱莎”泛指阿哲姑娘)。歌曲主要演绎传说中的爱佐和爱莎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的过程,表达阿哲人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与命运抗争追求幸福生活的精神。此曲正是用独特的阿哲情歌曲调与阿哲跳乐歌融为一体,传唱、歌颂远古的爱情故事,以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形成浓郁的地域特色文化,让人回味无穷。
(阮坤瑾 摄)
(杨林 摄)
金奖节目《祈祉》
哈尼族原创舞蹈作品,以讲述哈尼族人民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文明传承与信仰为创作思路,意在展现哈尼人对精神家园的守望与祝福。舞蹈缩影祈福、劳作和传承的民族文化素材,选取哈尼族同尼尼(猴子舞)动作元素加以创作运用,通过老、中、青三代人的剪影,勾勒出哈尼族人民坚毅的品质和努力向上的精神面貌,以此来表达哈尼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杨林 摄)
(杨林 摄)
金奖节目《月下弦歌》
红河南岸哈尼寨子,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一群男女青年相聚。大家拨动手中的小三弦,以淳朴的歌声唱出心中的情思。以合唱、对唱、独唱、帮腔等表演形式展现出一段月下对歌定情的浪漫场景,表现出哈尼青年纯洁炽烈的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追求。
(杨林 摄)
《月下弦歌》以乐器哈尼小三弦伴奏弹唱,以简洁明快的曲风结合直白通俗的哈尼语进行演绎,展现畅快鲜活、真切动人的艺术感染力。
(阮坤瑾 摄)
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自1997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十二届,累计推出771个作品,是全省各地展示非遗保护实践的交流平台、凝聚智慧和发展共识的学术高地、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心纽带,已发展成为云南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来源 “红河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责编 马寅瑞
审核 童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