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永仁丨打好“三张牌” 千年古村焕新颜

三山夹两河,仙鹤叼鱼虾。楚雄州永仁县宜就镇外普拉村,是一个古老神奇的彝族村落,不仅山奇水胜,还蕴藏着厚重的民族文化,村间道路错落有致、曲径通幽,村庄古朴宁静、历史悠久,是历史风貌鲜明、山水田园景观秀丽、传统格局完整的传统村落。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全国传统村落名录,2017年被确定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在中国的示范村,具有优越的乡村旅游开发资源。在如期实现脱贫出列后,依托沪滇协作帮扶机遇,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放在首要位置来抓,全力打好“乡村振兴”三张牌,走出了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路子,有力推进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了从“贫困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转身。

打好“产业振兴牌”。产业兴则百业兴,外普拉村始终把产业振兴摆在突出位置,重点围绕提升传统产业,拓展旅游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带富能力,切实巩固脱贫成果。2020年以来,通过投入沪滇协作帮扶资金1242万元,撬动招商局慈善基金会项目资金500万元,中央衔接资金600万元,集中完成外普拉书院、外普拉朴门永续农场、外普拉游客接待中心、外普拉人居环境提升等项目建设,为外普拉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1年12月28日被列为云南省旅游名村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行走村落,外普拉村无疑是静谧的,这份“静”为其在山野间不曾褪去的古朴平添了几分韵味。长期以来,外普拉没有任凭时代洪流洗尽村庄“记忆”,默默在此承载着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底蕴,也为都市快节奏的人们按下暂停键提供了另一种选择。

打好“人才振兴牌”。乡村振兴需要“带头人”“主心骨”,近年来,上海嘉定区根据外普拉村的发展需求,利用沪滇人才培训机制,共组织开展村组干部、合作社骨干、致富带头人、村庄管理治理能力、振兴乡村新理念、乡村生态发展、乡村文明等方面的专项培训11场540人次。同时,突出妇女“半边天”作用,专门对全村妇女重点开展了对酒店运营管理、接待礼仪、乡村庭院经营、乡村导览、家庭卫生收纳、彝族刺绣、厨艺、彝族歌舞、烤面包技艺等方面进行专项培训。授人以渔、启人以智,从而使传统村落得以焕发新生,并且在守护自然的同时,也带动村民实现了收入增长。“经过请老师到村里做培训、将村里的妇女带到外面参观学习、在村内不定期开展‘歌舞乐绣’培训,很多妇女开始能向外走出去,实现自我发展。同时外普拉村申报成为传统村落以来,来村子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群众收入也增加了,如今,除了依靠传统的烤烟、芒果、核桃、板栗等农业收入,村民们也吃上了旅游饭。”外普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马登科介绍道。

打好“文化振兴牌”。“三山夹两河,仙鹤叼鱼虾。古村古道夯土房,千年外普拉……”在外普拉村,老幼妇孺,几乎人人会唱这首代表着外普拉村的歌曲。“我们村里的女性自发组建了一支艺术团,叫火波诺玛(汉语意为‘月亮女儿’)艺术团。村里很多人都是艺术团的成员,小孩子经常听大人唱,也就自然而然学会了。”上海嘉定区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助力外普拉村提升旅游产业软实力,挖掘旅游资源,开发文旅产品,在注重保护外普拉村传统村落的同时,也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着力打造石头文化、农耕文化、歌舞文化、水文化、民俗文化。积极策划传统节日活动,如火把节、祭龙大典、赶山街等节日,创新举办好豆花节、摸鱼节、乡村音乐节、祭龙节等活动吸引游客,累计吸引游客约3500人。

传统村落“留”下来后,更要“活”起来,“旺”起来。通过乡村旅游示范村打造,逐步完善乡村旅游服务设施,成立了永仁外普拉乡村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形成了“村党总支+合作社+农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吸纳周边174户237名村民加入合作社,持续带动全村农特产品销售及农村旅游服务业有序发展,不断增加周边劳动力就业收入及农副产品销售收入,实现村集体、农户双赢新模式。

余霞成绮,林籁泉韵,外普拉古道缓缓归于山野,依然有游人寻路而至,到此寻找生活的真谛。用好古韵,谱好新篇,明日的外普拉将留住更多人的“乡愁”。“山海协作助振兴,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沪滇协作感恩之情也深深铭刻在外普拉村村民心间。

来源:永仁县乡村振兴局、永仁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 许伊欣 王楚云

审核 龚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