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农文旅融合示范案例 | 西盟县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 —— 文旅融合振兴佤族古寨


一、基本情况和成效

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马散村十一组)位于马散村东边、镇政府西面,距离县城50公里,平均海拔1670米。“永俄”佤语意为佤族自司岗里走出来后所建造的第一个村寨,是极罕见的较完整保留了佤族原始社会生产、生活习俗和浓郁部落文化的地方。永俄寨具有天然独特的旅游资源,它背靠原始森林(县级自然保护区),自然风光秀丽,水源丰富,气候宜人,具有优越的气候条件和资源优势,有参天的大榕树和巍峨的阿佤山、佤山梯田、佤山云海等,向西眺望对面的缅甸佤邦佤族村落,南、北两侧则有美丽的佤山天池和永俄湖,佤山天池附近有三佛祖遗址和白塔遗址等文化古迹。2020年,马散村永俄寨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3年,马散村累计接待游客6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余万元,带动直接旅游从业者100余人。

二、主要做法

一是小康村建设作示范。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给沧源边境村老支书们的重要回信精神为引领,将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有机融合起来,全面补齐“产业发展、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生态环保”4个短板,先后投入4386.22万元,建设佤族特色的干栏式建筑57户,完成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美化等重点工程,着力打造成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努力成为兴边线、富民线、固防线、旅游线的示范点,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二是文旅融合促发展。依托厚重的民族文化底蕴、独特的美丽自然风光、精致的佤族风貌建筑,深入挖掘民俗文化、非遗文化、红色旅游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景区、文化、民宿、观光、体验”等内涵,吸引各方游客前来打卡。

三是文化传承强内涵。加大对佤文化研究力度,大力传承和保护“拉木鼓”“甩发舞”“独弦琴”等佤文化,共培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岗里”传唱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市级非遗“木鼓舞”传承人1人、打铁技艺传承人2名、佤族织物技艺传承人2人、传统竹编技艺传承人1人,建设小型佤族文化博物馆1个,荣获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

四是发展产业促增收。围绕全县“1+3+3+1+X”产业发展体系,结合马散村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文化优势,将肉牛产业、中蜂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作为群众增收主要产业大力发展。养殖肉牛1600头,依托肉牛养殖项目延伸发展饲草种植青贮玉米2300亩,种植多年生饲草(皇竹草、巨菌草)620余亩,覆盖全村483户1748人(建档立卡户172户603人),脱贫户共计收益130余万元。养殖中华蜜蜂737桶,覆盖90户255人(均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三、经验启示

(一)大力发展产业,提高造血功能。2020年马散村73人获评“西盟工匠”称号,成为产业和创业发展的生力军;通过青储饲料种植加工、大牲畜养殖、蜜蜂养殖、农果蔬菜种植、茶叶加工等基础产业的发展,进一步稳定村民收入;做强做精茶产业,依托马散本地茶厂,把贫困户零散的茶地实行规范化、有机化管理,提高茶叶附加值,增强农户收入。利用人文资源环境优势,建设特色旅游村寨,以“历史变迁”“民族文化”“生态休闲”为主题,打造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妙曼的圣地。

(二)坚持整合投入,改善村容村貌。逐年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了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为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提高乡村知名度奠定基础。结合2015 年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项目,实施特色民居保护改造建设58户;结合2016年永俄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完成入户道路硬化、新建农村两污处理系统等。结合马散村十一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特色民居保护改造建设48户,新建排污管道80米、挡土墙60立方米、太阳能路灯15盏、公共洗澡室1间、垃圾池4个、绿化植树716棵。

(三)提升文化底蕴,发挥特色优势。永俄寨充分挖掘佤族祭祀礼仪、木鼓舞、甩发舞、长刀舞、佤族原生态歌曲、民间传说故事等传统文化内涵,着力打造佤族文化品牌,大力传承佤族文化,自发组织成立了1支由60人组成的“雨窝”佤族艺术团和1支由38人组成的独弦琴演出队,经常被邀请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群众的一致好评。寨子内有多名歌舞、织布、乐器方面的文化能人,为永俄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来源 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 康莞悦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