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十三朵,民族一家亲”
世居在西双版纳的傣、汉、哈尼等13个民族
以其独特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非遗技艺
为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
增添了一抹色彩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非遗的视角
走进西双版纳
聆听一段段来自非遗好物的“自白”
了解和感受非遗的魅力
“傣族竹楼营造技艺”是傣族历史、文化、习俗的载体,也是展示傣族历史文化建筑艺术鲜活的宝贵资料。竹楼的建造充分体现了傣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和审美观念。2022年12月,“竹楼营造技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竹楼,又称“干阑”“干栏”,起源于古百越族群,有数千年历史,现分布在云南的傣族、布朗族、哈尼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德昂族等民族地区,其中,西双版纳傣族竹楼和建筑技艺保存最为完整。竹楼是西双版纳傣族古老的住房,早期以竹子为主要材料修建,竹柱、竹梁、竹檩、竹椽、竹门、竹墙,就是盖在屋面上的草排也用竹篾子栓扎,由于建筑材料以竹为主,故有竹楼之称。传统傣族居住的竹楼,一楼一底,由于当地高温多湿,人们为避湿求凉,仅居楼室,用底室堆杂物,关家畜牲畜,安装脚碓和织布机。现多为竹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为主,竹楼造型美观,外形像个架在高柱上的大帐篷楼房,四周用木板或竹篱围住,堂内用木板隔成两半,内为卧室,外为客厅,结构合理、四面通风,有着防潮防水防虫防震的特点。
傣族竹楼营造技艺,是傣族先民生存智慧的体现,反映了农耕时期傣族“男人犁田盖房,女人织布栽秧”的社会分工。他们在古代简易“干栏”基础上,不断探索适应热带雨林气候的人居建筑,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劳动,在万绿丛中,兴建起一幢幢造型美观、适应高温高湿气候的干栏式建筑——竹楼,充分体现了傣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和审美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竹楼也根据居民的居住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行了更新换代,变得更加美观和实用,从而使竹楼群落形成的傣族村寨,将别致靓丽的景观展示在世人面前。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舒琪 整理
来源 西双版纳州文化馆
责编 汤雁玲
校对 张永强
审核 李元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