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拟表彰对象公示,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拟入选全国三八红旗集体,是全州唯一获此殊荣集体!
楚雄彝绣拥有1700多年历史,是带动群众增收的“指尖艺术”。2014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国家首批乡村工匠名师、省级非遗传承人丁兰英创办了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开发出6个系列260个种类800多款彝绣文创产品,建有1个加工厂和8个扶贫车间,截至2024年底,已带领2028名农村妇女和残疾人吃上了“彝绣饭”,实现生产性收入3168.2万元。
初心启程,传承彝绣技艺。彝绣在南华绣娘口手相教中已流传千年,但长久以来都只是“压箱底”的“指尖技艺”。为了不让这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岁月中黯淡失色,同时让孩子从小拥有妈妈的陪伴,2006年,七彩彝绣创办人丁兰英本着“把妈妈留在家里”的初心,带着13个姐妹开启了彝绣的创业之路。她们跋山涉水走访民间绣娘,学习各地的绣花针法,以“展”会“师”,取长补短收集了200多种“刺绣图样”,先后掌握了72种绣花针法,为彝绣发展奠定了基础。
守护匠心,培养彝绣技师。掌握了技艺的七彩彝绣把彝绣发展转向了那些在火塘边、屋檐下飞针走线一辈子的绣娘们,邀请她们担任绣坊师傅,将古老针法、图案设计等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同时,成立常态化彝绣培训机制,带动当地绣工特别是残疾人、留守妇女等学习彝绣技艺、增加家庭收入。截至2024年底,已培养国家“手绣制作工”考评员12名、云南省手绣制作工高级教师15名、楚雄州残疾人绣娘35名。先后创建成全国首批、全省两家之一的“美丽工坊”,“云南省非遗工坊”,云南省残疾人就业创业基地,2024年9月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回馈乡梓,带领群众致富。面对“农村妇女照顾老小难离家,文化不高学技难”问题,七彩彝绣积极与东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合作,搭乘政府技能培训“专列”,到群众家门口手把手传授绣技,动员妇女加入刺绣合作社,免费配送用料,群发订单图样,定时回收绣品,按时支付报酬,让“小绣针”成为致富“大名片”。在七彩彝绣的带动下,全县有2万余人端上了“彝绣饭碗”,“领着娃,绣着花,养着家”成为绣娘的真实写照。七彩彝绣也先后被楚雄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社会扶贫优秀集体”“楚雄州扶贫开发龙头企业”,先后登上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焦点访谈》等栏目,两度被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外文频道向世界深度报道。
拓展市场,走向世界时装周。品质是最好的保障,交流是最好的宣传。2019年4月,公司首次参加上海时装周,古老的“乡村T台”走入镁光灯下,掀起了“最炫民族风”。2023年4月,公司参加第十七届中国义乌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博览会,与43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由公司制作的东南大学2023级彝绣录取通知书“火”热出圈、4件绣品到故宫展出,同年9月,受邀参加米兰时装周,2025年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非遗春晚,“非遗”元素的跨界时尚服饰走向世界舞台……在一次次的传承发展和交流中,大山里的“非遗”满载“山里人”的“中国梦”出山达海。
如果说彝绣是一部史诗,南华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便是史诗的守护者和传播者,在岁月的长河中,凭借着对彝族刺绣文化的热爱与坚守,通过技艺传承、产品创新、市场拓展、产业融合等一系列举措,让古老的彝绣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耀眼光芒,不仅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在提升农村妇女创业致富能力、带动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增收、促进乡村振兴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推动地方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向着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阔步前行,继续书写着彝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传奇故事。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通讯员 周平、杨霞
图片来源 南华县委宣传部
编辑 张楠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