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韵匠心——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开展非遗竹编技艺培训活动

4月6日至11日,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传承匠心·竹编新生”为主题,举办非遗竹编技艺培训活动。此次活动与临沧市残疾人联合会共同举办,特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徐黎营为培训指导,活动汇聚临沧市七县一区20余名具有多年竹编经验且手艺娴熟的非遗传承人及民间手艺人,通过技艺研习、创意设计、市场对接等环节,推动传统竹编技艺与现代生活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动能。

活动启动仪式上,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宏庭表示:“临沧竹林资源丰富,竹编技艺承载着佤族、傣族等民族千年的生存智慧。我们不仅要保护‘活’在博物馆里的竹编,更要让它‘火’在市场中、‘活’在生活里。”

现场,指导教师讲解竹编相关知识及编织技巧,竹编的历史与文化背景,竹材的选择与处理技巧等理论知识。学员们实际操作练习,编织形式各样的作品,并对作品进行展示。

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志仙现场演示竹编文创产品胸针等装饰品的编法,并讲解:“编制竹器讲究‘三韧’——篾条韧、结构韧、心意韧,编背篓要顺应竹节走向,编鱼篓需计算孔隙疏密,这都是祖先传下的生态智慧。”为突破传统竹器“实用性强、附加值低”的瓶颈,培训专门以“非遗+电商”案例,指导匠人开发竹编茶席、灯饰、文创包袋等轻奢产品,并植入“一器一码”非遗故事标签。

实践环节中,竹编匠人们分组完成竹编创作:有的将服饰穿搭元素融入竹编作品,打造“可穿戴的非遗”;有的尝试竹编与茶文化相结合,制作竹编茶具套组;通过创新,编制出融合现代生活需求与临沧特色文化相结合的竹编产品,让竹编以“轻量化、场景化”的姿态走进现代生活。并通过探寻线上线下宣传销售等方式,让世界看见临沧竹编的温度。

为扩大传承辐射面,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出“二个一”计划:组建一支“竹编驻村导师团”,年内培训一批乡村手艺人;打造一条“竹艺文旅线”,串联竹海观光、非遗工坊体验、竹宴美食等业态。非遗保护既要“守得住”,也需“走得远”。临沧市以竹编技艺为切口,正探索一条“非遗传承-产品增值-村民共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经纬交错中,织就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

来源 临沧文旅

责编 张楠

校对 刘榕衫

审核 李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