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当佤族“摸你黑”的泥浆飞溅声与千年古茶树的簌簌低语交织,当北回归线的阳光穿透雨林照亮中缅新通道的里程碑——在中国新华书店协会研学教育交流大会上,临沧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丁玲以一场“沉浸式”推介,向全国揭开这座边疆之城如何用“最野性”的文旅基因,书写研学教育的先锋实验。
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恒春之都”
临沧市地处云南省西南部,北回归线穿境而过,澜沧江与怒江两大水系滋养着这片土地。这里年平均气温18.8℃,森林覆盖率57.8%,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3000个以上,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350天,被誉为“中国恒春之都”。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其成为“洗肺、养胃、好睡、心醉”的旅居胜地。
丁玲介绍,临沧不仅是气候宜人的避寒避暑胜地,更是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基因库”。境内拥有5800余种维管植物、869种脊椎动物,占全国动植物种类的10%以上,建成17处自然保护地,囊括了从热带雨林到高山草甸的完整生态系统。
这里还孕育了世界茶树起源中心,冰岛、昔归等古树茶享誉全球,中国每三杯普洱茶中便有一杯源自临沧。此外,临沧还是全球最大的澳洲坚果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占全球一半以上,“临沧坚果”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民族文化瑰宝的活态传承
临沧市聚居着23个少数民族,佤族人口占全国近60%,傣族、彝族、拉祜族等民族文化在此交融共生。丁玲特别提到佤族文化瑰宝——翁丁古寨,这座“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至今保留着完整的佤族传统建筑与生活习俗;每年“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以泥浆为媒传递祝福,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此外,临沧还拥有3200年树龄的“锦绣茶尊”、传唱全国的《阿佤人民唱新歌》等文化符号,以及佤王宴、手撕鸡等民族美食,为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场景。
交通与开放:打造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
临沧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达290公里,拥有1个国家级开放口岸和2个二类口岸。随着中缅印度洋新通道的打通,临沧清水河口岸至缅甸皎漂港仅888公里,成为中国连接印度洋最便捷的陆上枢纽。丁玲强调,临沧已形成“机场、动车、高速公路、水运”综合交通体系,并建成国家级边境经济合作区,为跨境研学、商贸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
泥巴与古茶:一场“野蛮生长”的文化解码
临沧的研学故事,始于两个极具张力的符号:佤族“司岗里摸你黑狂欢节”与3200岁的“锦绣茶尊”。前者以泥浆为语言,传递原始部落对生命的礼赞;后者以年轮为史书,记录世界茶文明的起源密码。丁玲在会上坦言:“研学不应是精致的橱窗展,而应是让青少年在泥巴里读懂文明,在古树下触摸时间。”
从雨林到实验室:生物多样性的“基因革命”
拥有全球一半以上澳洲坚果种植面积、中国10%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临沧将“生态富矿”转化为研学教育的硬核资源。丁玲展示了一组数据:当地研学基地已开发17套自然课程,涵盖“雨林昆虫DNA提取”“濒危物种追踪保护”等前沿内容。一位参会企业代表惊叹:“这里的孩子在森林里上生物课,用的是PCR仪,不是标本夹。”
研学实践:文旅与教育的创新融合
此次大会上,临沧市重点推介了三大研学主题:生态解码之旅:依托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设计森林科考、古茶树探秘等课程,让学子在自然课堂中理解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文化溯源之旅:通过非遗技艺体验、古寨探访、民族节庆参与,推动民族文化活态传承;
舌尖地理之旅:以临沧坚果、普洱茶、咖啡等特色物产为载体,串联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实践,深化地理与产业认知。
丁玲表示,临沧正以“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为目标,打造全国研学教育示范基地。未来将联合新华书店等机构,开发定制化研学课程,并依托中缅通道优势,探索跨境文化研学合作。
行业反响:共绘合作蓝图
大会期间,临沧市的推介引发热烈关注。云南省华文旅游集团现场展示了临沧研学产品,临沧市文化和旅游局与云南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并与山东、四川等地机构达成合作意向。
与会专家指出,临沧将民族文化、生态资源与研学教育深度融合,为行业提供了“资源转化”的范本。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专家韩新评价:“临沧的实践证明,研学不仅是旅行,更是文化与自然的深度对话。”
当研学教育陷入“景区打卡化”“课程同质化”的窠臼,临沧以佤山的泥、茶山的雾、坚果的壳,构建了一套“非标准答案”。这里不提供雕琢的象牙塔,只敞开一片允许滚泥巴、爬古树、闯边境的野性天地——或许正如丁玲所言:“最好的课堂,从来不在围墙之内。”
来源 临沧文旅
责编 童文文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