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青山绿水间,有这样一位劳动者——国家一级演员、云南省“兴滇英才”、彝族“海菜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全国先进工作者李怀秀。三十余年来,她以歌声为犁,以舞蹈为锄,深耕非遗沃土,让彝族文化瑰宝从深山走向世界。
清晨,当石屏古城的青石板路还挂着晶莹的露水,石屏县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窗口已透出暖黄的灯光。镜前,她仔细调整着彝族“花腰”服饰的银饰,绣花的鸡冠帽在晨光中泛着靛蓝色光泽,腰间的烟盒挂件轻轻晃动,发出细碎悦耳的银铃声,仿佛在诉说这位非遗守护者日复一日的坚守与传承。
扎根乡土,初心如磐
1977年,李怀秀出生于云南石屏县一个彝族山村。儿时的她天赋卓然,跟随外婆、母亲学唱“海菜腔”,田间劳作时歌声悠扬,被伙伴称为“百灵鸟”。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年轻一代逐渐疏离传统歌舞。1993年,15岁的李怀秀进入著名音乐家田丰创办的“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系统学习云南各民族歌舞技艺。面对传习馆的困境与导师的离世,她选择坚守,用行动践行“将民族瑰宝传下去”的誓言。
匠心耕耘,硕果累累
2004年,李怀秀携“海菜腔”登上央视舞台,接连斩获西部民歌电视大赛金奖、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歌王”称号。2006年,她与弟弟李怀福以原生态唱法摘得第十二届青歌赛金奖,让“海菜腔”名动全国。此后,她坚持“两个结合”创作方向,推出《石屏美女俏花腰》等作品,并登上央视春晚,将非遗注入时代脉搏。
传承使命,托举希望
面对非遗传承困境,李怀秀与弟弟创办三所非遗传习所,开展培训480余期,培养人才340余人,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通过艺术改变命运。她融合哈尼族、傣族等民族歌舞精华,打造《哈尼古歌》等节目,让石屏古城庭院剧场成为民族团结的舞台。她说:“带着孩子们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是我最自豪的事。”
走向世界,绽放光芒
从维也纳金色大厅到悉尼歌剧院,李怀秀团队将“海菜腔”“烟盒舞”带到40多个国家。2021年,她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开幕式高歌《金鸟银鸟飞起来》;2022年,曲目《今天日子好》亮相加拿大蒙特利尔COP15,赢得世界掌声。“音乐无国界,让世界听到云南的声音”是她不变的追求。
“生命不息,传承不止。”李怀秀用半生坚守诠释了劳动者的匠心与担当。她以非遗为纽带,促进各民族交往交融,让文化薪火在时代长河中生生不息。“五一”劳动节之际,我们致敬这位非遗的“守护者”!
文旅头条通讯员 康斌 莫彦 文
红河州总工会 石屏县李怀秀李怀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 图
责编 张楠
校对 杨奥
审核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