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煮时光的传奇美味 镌刻文化的舌尖印记

在禄丰市广通镇的烟火街巷里,那翻腾着红亮汤汁的驴肉不仅是老饕们魂牵梦绕的舌尖记忆,更是一张承载着历史烟云与地域文化的活态名片。作为禄丰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通驴肉烹饪技艺早已超越了美食范畴,成为刻在广通人基因里的文化密码。

在广通“驴香记”驴肉馆的后厨,传承人马应凤拉开了烹制驴肉美味的序幕。“我们一大早就要开始忙活,宰杀、刮毛、火烧、分切、炒制、炖煮……每一头毛驴都是选用本地农家山区散养的、三岁以上的毛驴。每一次备肉都要从早到晚忙活一整天,虽然很累,但看到食客们满意的神情,一天的疲惫也顿时消解了大半。”

从宰杀到成菜的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传承人的细腻匠心。宰杀毛驴时,要收集新鲜驴血放凉备用。放干血后,先用沸水浇透驴身刮毛,再用喷枪烧掉残留毛发,这样处理后的驴皮在炖煮时会更加Q弹。接下来,传承人如庖丁解牛般将驴头蹄、里脊肉、肋条肉、腱子肉等不同部位一一分离,对应着卤、腌、炖、拌等不同做法。剩余的驴肉和驴骨剁成坨肉,用于炒制红汤驴肉锅。传承人马应凤为广通驴肉注入了许多创新基因,由于她祖籍贵州,她将家乡酱香狗肉的技法融入其中,研发出酱香驴肉的独家配方,让驴肉在醇厚酱香中完成味觉的升华。此外,在广通人的独特口味需求下,“驴香记”的菜单上除了传统的红汤驴肉,还有驴肉窝窝头、凉拌驴皮、野生菌驴肉煲等创意菜式,形成“一驴多吃”的全驴宴体系。

在广通人的生活图谱里,驴肉馆是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有朋友到访,家庭聚餐,我们都会选择来吃一桌驴肉宴,这是广通人心照不宣的默契。”土生土长的广通食客张文兰笑着说道。夹起一片薄如蝉翼的驴肉凉片,蘸上秘制蘸水,感受麻辣在舌尖绽放;或是舀一勺混着驴皮的浓汤,让胶原蛋白在唇齿间留下黏糯的触感——每一种吃法,都是广通人对生活的深情演绎。

来源 禄丰市融媒体中心 禄丰市广通镇

责编  任丽华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