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南华: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南华县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红色文化,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和创新发展,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于“有形”上用心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持续举办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宣传周。坚持线上深入推进“党建+民族团结”“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利用广播、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短信等各类平台发布信息8500余条,扩大宣传覆盖面。线下通过南华县“理润南华·您来讲”“七点半课堂”“非宣讲团成员”等宣讲队伍集中进行宣讲。建设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主题展馆、主题公园、示范街区,各级各部门利用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宣传教育120场次3万余人。

于“有感”上用情

实施民族文化“双百工程”,积极传承“镇南月琴”“火草麻布混纺技艺”等一批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精品。充分挖掘南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彝绣资源,让广大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感受体验南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按照“一乡一活动、一月一节庆”的方针,挖掘和培育“古茶文化节”“护鸟节”“白族正月灯会”“农民丰收渔乐节”“开山节”等优秀节庆文化,不断增强各民族的情感联系、文化共性、心灵共鸣,推动各民族文化美美与共。

于“有效”上用力

成立“东南大学南华彝绣研究中心”“云南省南华县彝族刺绣乡村工匠研学基地”“楚雄师范学院教学实训实习基地、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南华彝绣美丽工坊”等彝绣学习培训机构,建立南华县图书馆文化馆分馆及“悦绣书房”等基础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全方位展示南华彝族刺绣文化和彝绣的发展历程,辐射带动3780户脱贫户、8000余人及197名残疾人从事彝绣生产加工,彝绣产业产值从2015年的不足30万元到2024年突破1.18亿元。通过“以训代赈、以赛代训”模式,培养出省级非遗传承人9名、优秀绣娘3882人,绣工月均收入达2000元—4500元,部分高级绣娘突破8000元,吸引206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并涌现出43位“绣郎”。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通讯员 鲁晓丽 文

鲁晓丽 图

编辑 童文文

校对 李舒琪

审核 李元

终审 杨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