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南华县入选全国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示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凭借其独特的生态资源、民族文化与产业融合创新模式脱颖而出,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典范地区之一。此次入选标志着南华县在以文化为纽带、以产业为驱动,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激活乡村发展动能方面迈入新阶段。

南华县以千年彝绣文化为纽带,将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凭借“非遗工坊+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成功入选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为乡村经济注入活力,为民族文化传承赋予新生命。

四级联动模式,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南华县创新构建“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乡镇彝绣合作社+绣工”四级联动模式,形成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通过成立彝绣产业工作专班、产业协会及非遗工坊,整合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如七彩彝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带动全县51家经营主体同发展,辐射大批基层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其中特殊群体占比显著,成为乡村振兴的“温暖产业”。

技艺传承与创新,激活非遗经济价值

南华县坚持“守正创新”,将72种传统彝绣针法与时尚元素结合,推出“敦煌联名”“遇见楚雄”等12大系列800余款文创产品,涵盖服饰、手包、车载香薰等生活用品,部分作品入驻故宫展出并远销海外。2023年,马缨花系列陶瓷杯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彰显非遗与现代设计的完美融合。同时,依托东南大学等高校资源,成立民族刺绣文化创新设计工作室,推动产品迭代升级,提升市场竞争力。

技能培训促增收,拓宽群众致富路

通过“以训代赈、以赛代训”模式,南华县累计开展刺绣技能培训超260期,培训学员1.6万余人次,覆盖残疾人、脱贫户等群体,培养出省级非遗传承人9名、优秀绣娘3882人。绣工月均收入达2000元—4500元,部分高级绣娘突破8000元,实现“指尖技艺”向“指尖经济”的转化。此外,全县吸引206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并涌现43位“绣郎”,形成多元参与的产业生态。

文旅融合赋能,打造民族文化IP

南华县以彝绣为媒介,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依托野生菌美食文化节、上海机场宣传周等活动,开展彝绣展演;联合东南大学创作《锦绣南华》主题曲及舞蹈,并登上世界舞台,向世界传递民族文化魅力。至善彝绣馆、彝绣一条街等文旅地标,成为游客体验非遗、购买文创的热门打卡地,进一步拉动消费增长。

南华县以彝绣为支点,撬动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不仅让千年非遗焕发新生,更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红利。未来,南华将持续深化“非遗工坊+文旅”模式,打造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标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富裕贡献“南华样本”。

来源 南华县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李元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