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牟定县新桥镇小蒙恩村委会的500亩国家储备林基地生机盎然。湿加松、喜树等乔木挺拔入云,林下140亩紫花丹参正绽放紫艳花穗,与套种的玉米、辣椒、姜饼瓜等作物相映成趣。这片以混交林为基底、以经济作物为脉络的“立体农场”,通过“林药粮菜共生、以短养长”的创新模式,实现单亩林地年收益突破1.2万元,成为当地林下经济的示范标杆。
混交林构建"立体经济车间" 紫丹参成核心增收引擎。与传统纯林种植不同,基地采用湿加松、喜树为主的多树种混交模式,上层乔木通过科学疏伐形成“透光穹顶”,为喜散射光的紫丹参创造理想生长环境。“湿加松成材周期长达20年,但林下紫丹参每年可采收鲜根,按当前5元/公斤的收购价,140亩年产值达70万元。”基地负责人介绍。牟定滇中特色紫丹参的丹参酮含量较普通品种高出30%,已成为药企定点收购的优质药材。更具生态价值的是,丹参根系分泌的天然抑菌物质使周边作物病虫害发生率降低30%,形成“以林养药、以药护农、以生物防治替代化学农药”的绿色循环体系。
在种植布局上,基地创新推行“四带间作”模式。140亩丹参核心区固定种植,周边200亩地块按“玉米-辣椒-姜饼瓜-大白菜”轮作,利用乔木生长初期的光照间隙实现多作物“错位增收”。当地特色作物“姜饼瓜”单瓜重达5公斤,地头价6元/公斤;甜翠玉米单包0.3公斤,地头价5元/公斤;多品类作物综合效益叠加,使单亩年产值突破1.2万元,构建起多元“增收矩阵”。
破题三大困局:从“单一绿”到“聚宝盆”的模式革新。该模式之所以成为示范样板,在于其系统性破解了传统林业发展的核心痛点。土地效益瓶颈,过去纯林每亩年收益不足500元,现通过“乔木+药材+粮菜”立体种植,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提升24倍,实现“一棵树产出三份收益”;短期收益断层,湿加松等林木成材周期长,林下经济作物每年可收获2-3季,形成“长周期林业+短平快农业”的收益互补,解决林农“守着绿林没收入”的困境;生态种植矛盾,丹参与粮菜的共生模式摒弃化学农药,通过生物防治和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25%,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双平衡。据县林草局统计,基地已带动周边30余户农户常年务工,丹参种植、粮菜田间管理等日均用工超100人。村民除土地流转收入外,单户年务工收入达3.6万元,较传统种植效益显著提升。
“紫金样板”全域辐射 构建林草经济三产融合新格局。“紫花丹参是引线,国储林是载体,关键在于将‘林下药、林下粮、林下菜’的立体模式标准化。”牟定县林草局正将该模式提炼为“三混三套”技术规范(混交树种、混层种植、混合经营;套药、套粮、套菜),计划2025年在全县推广5-7个千亩级示范基地。目前,周边几个村已计划新增500亩林下种植区,组建“林药粮菜”专业合作社,并引入企业开展“林间课堂”,计划培育出至少20户掌握全链条技术的“土专家”。
下步,牟定县将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引进丹参初加工车间,通过切片、提取丹参酮等工艺使附加值提升3倍;结合国储林生态资源,开发“林药观光+采收体验”乡村旅游线路,推动“种植-加工-文旅”三产融合。当湿加松的绿意与紫丹参的紫韵交织,这片500亩林地正以“树种混交、产业混合、效益复合”的创新实践,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通过激活生态资源的多元价值,让每寸林地都成为兼具生态价值与经济活力的“紫金银行”。
“这不仅是‘林下种什么’的技术突破,更是林业发展理念的革新。该模式正成为牟定‘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鲜活范本,正加速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林下经济开发体系,力求成为引领区域性林草经济转型的‘牟定样板’。”牟定县林草局党组书记代金表示。
文旅头条融媒体通信员 杨德祥 王楷
牟定县林业和草原局 文/图
责编 张楠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