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文化和旅游部(原文化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简称“研培计划”)。多年来,云南以多元民族文化为沃土,以高校资源为纽带,坚持“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理念,重点围绕传统工艺、传统戏剧、曲艺等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教学体系、工作规范和管理方式,构建起专业院校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广阔平台,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对非遗保护的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科赋能:立足高校特色 搭建非遗研培矩阵
云南将高校学科优势与非遗传承需求深度绑定,形成多院校协同、多领域覆盖的研培格局。各高校立足特色,构建起从技艺提升到思维拓展的立体化培养体系,让非遗传承从“经验传递”走向“科学赋能”。
云南艺术学院作为全国首批参与研培计划的院校,自2015年至今累计举办15期研培班,培养学员1100余名。学院深耕“非遗进校园”,以学科力量深植乡土、回应时代,从非遗传承到传统工艺的跨界融合,再到赋能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在非遗保护与现代转型的探索中,开辟出一条特色鲜明的非遗研培“云南路径”。学院为研培学员搭建资源融合平台,构建跨界创新路径,浸润生活美学意识,实现非遗创作与社会经济价值的共融新生;从文化根脉的深度挖掘到技艺思维的创新突破,从审美观念的多维拓展到非遗产品在市场上的适配认同,探索非遗的现代转译与创新呈现。
云南大学聚焦陶瓷制作等技艺类非遗,依托“技艺传承—产业创新—经济赋能”特色服务模式,聚焦云南陶瓷制作技艺类非遗项目的研培工作,提出“茶陶融合”创新策略,推动传统生活用陶向生活美学“茶陶”升级,实现与茶产业的协同发展;以非遗陶瓷工坊为载体,打造“前店后厂”文旅融合示范点,以茶代陶促进产业振兴,让学员在实践中掌握技艺、提升经营能力。从2018年至今,云南大学举办中国非遗研培项目7期,围绕云南陶瓷非遗人才培养,服务建水紫陶、玉溪青花、临沧茶陶等云南传统陶瓷工艺非遗保护、设计创新和产业发展,探索和实践“教育赋能非遗、非遗反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实业落地:从“指尖技艺”到“产业动能”的跨越
为了让非遗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云南非遗研培将课堂成果转化为实业动能,让非遗从“展厅里的展品”变为“生活里的产品”。
在乡村振兴一线,非遗研培成果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效益。云南艺术学院紧扣非遗与在地文化融合,探索传统手工艺与乡村产业融合新路径,在米家禄红兴村设立“民族文化与乡村振兴实干团驻村工作站”,在己路河村打造包括年节接脉、手艺实干、校地融合等在内的“微光之炬”乡村振兴计划,赋能乡村振兴。研培学员在多地成立非遗技艺传习坊,传承传统技艺、拓展就业空间、延伸产业链条,两年来带动553人再就业,创收400余万元,让传统技艺成为乡村致富的“金钥匙”。
云南大学在产业发展上通过将“茶人”变“陶人”,融通互动茶产业和陶产业,按照“前店后厂”的结构布局,统一标准,对有意愿、有规模、有技术的制陶大户厂房进行改造升级,以点带面,逐步实施,着力于非遗工坊文旅融合,让学员实现“守艺”与“增收”的双赢。
云南技师学院以造就小微企业为目标,培养非遗传承者和经营者,牵头成立剑川木雕非遗传承产教融合工匠培育教学实践中心,系统培养木雕人才,不断扩大剑川木雕产业规模,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让“木匠之乡”剑川的2万余名从业者实现技艺升级,将“指尖绝技”转化为“指尖经济”,为木雕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云南省过桥米线”产教融合共同体,通过技术攻关、设备研发和人才培养,让一碗米线带动产业链升级,成为惠及民生的特色品牌。
从高校课堂到非遗工坊,云南非遗研培构建起“文化传承有厚度、产业发展有力度、民生改善有温度”的生态。在这里,非遗不再是静态的“文化遗产”,而是能带动就业、激活乡村、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资源。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舒琪 文
中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建水紫陶、云南非遗 图
责编 童文文
校对 杨燕婷
审核 李元
终审 杨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