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双柏𥔲嘉镇:“苦豆子”串起“甜日子”的富民密码

哀牢山深处的楚雄州双柏县𥔲嘉镇,一颗颗饱满的咖啡豆正从山间走向市场。这个曾因咖啡种植“散、弱、小”而让群众犯愁的山区镇,如今靠着“133”联农带农富农机制,让昔日的“苦豆子”真正串起了各族群众的“甜日子”。2100余亩咖啡园里,1200余户农户通过种植、务工等方式实现多元增收,书写出产业富民的生动答卷。

党建引领,筑牢产业根基

清晨的东凤咖啡种植示范基地,彝族群众正忙着给咖啡树修枝。这片200余亩的标准化基地,是𥔲嘉镇“党组织+合作社+企业+农户”四级联动模式的缩影。镇里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将分散的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资源拧成一股绳,不仅建成了3个村级示范园,更让党组织成为群众看得见、信得过的“主心骨”。

70户种植大户率先试种精品咖啡,通过“田间课堂”手把手教技术,带动周边群众扩大种植规模。对54户脱贫户和8户残疾人家庭,镇里量身定制帮扶方案:免费发放铁皮卡、瑰夏等精品种苗,技术人员包片指导,企业优先收购,让特殊群体在产业发展中不掉队。

“土地流转得租金,基地务工挣薪金,自己种植得收益金。”这“三金”模式成了农户的“增收菜单”。龙树村村民杞大姐算着账:3亩地流转每年得3000元租金,农闲去基地务工每月能挣2000多元,自家种的2亩咖啡还能收入近万元,“以前守着山啥都难,现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

精准服务,破解发展难题

“以前种咖啡,就像摸着石头过河,苗活不了,结了果也卖不上价。”说起过去,六纳村咖农李大哥连连摇头。如今,镇里建起的服务体系让他没了后顾之忧:免费领到的50株种苗成活率超95%,技术人员定期上门指导,企业还签了保底收购合同,“种得放心,卖得踏实!”

为打通从田间到市场的堵点,镇里统筹资源构建全链条服务,累计向1000余户群众免费提供种苗5万余株,优惠供应13万余株;农技人员分片包保,从种植到采收全程跟踪指导,帮助农户改良品种、提升品质;企业推行“订单种植”,收购价高于市场价,让咖农不用再为销路发愁。

加工车间里,彝族妇女们正忙着分拣咖啡豆。这个“家门口的车间”实行灵活用工,采摘旺季能吸纳40多人务工,平时也有10多个固定岗位,村民既能照顾家庭,又能稳定增收。近三年,仅云山咖啡公司就带动务工收入超160万元,让更多群众分享到产业红利。

三产融合,拓宽致富路径

在沪滇协作资金支持下,镇里引进了咖啡加工设备,鲜果在这里变成了包装精美的商品豆,身价翻了几番。通过300余人次的技能培训,不少农户学会了烘焙、研磨技术,从“卖原料”升级为“卖精品”。

“来尝尝我们的‘哀牢山’咖啡,有股淡淡的花香呢!”在老虎山咖啡文旅体验区,村民热情地向游客介绍。镇里打造的“绿孔雀”“哀牢山”两个品牌,依托哀牢山生态优势,开发出“从种子到杯子”的沉浸式旅游线路,游客可以体验采摘、烘焙全过程,感受咖啡文化。

楚雄州双柏县𥔲嘉镇咖啡不仅走进了高端商超、精品咖啡馆,还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品牌响了,价格高了,受益的还是当地群众——2100余亩咖啡园,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园”,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发展中过上了越来越甜的日子。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文

双柏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图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