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民间艺术之乡”之称的珠街彝族乡,坐落于云南昌宁县东北部,地处大理、临沧、保山三州(市)和永平、漾濞、巍山、凤庆、昌宁5县结合部。这里历史悠久,有着壮丽的高海拔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蕴藏着丰富的彝族“腊罗巴”支系文化遗产,成为一处具有神秘色彩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的探访者和游客,来解码这处古老而又神秘的民族民间浪漫。
智惠云岭 助力彝乡文化振兴
2025年彝族火把节前夕,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会长杨佳富邀请省蒙学会会长、云南日报文化部原主编郑千山和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监事长、农业专家张育宾等专家学者,带领学会成员,从省城昆明驱车前往珠街彝族乡采风。
这次采风活动中,学会以“乡村非遗保护与基层文化人才培养”为主题,联合当地文学爱好者,在珠街彝族乡开展2025年大学习、大实践活动。活动正值彝族火把节,11名专家学者深入走访珠街彝族乡领导干部、8名传承人和部分村民代表,围绕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开展历时三天的实地考察。感受到腊罗巴在漫长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处中创造和沉淀了一系列风物和习俗,如引人入胜的礼俗,集歌舞一体的打歌,古老的农耕,五彩的服饰和独具表达艺术的唢呐乐......这些丰富的活动为文学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更为写作和宣传思路打开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正如杨佳富会长所说:“珠街乡的彝族文化,犹如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习俗、饮食、服饰、音乐等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我们学会将进一步发挥创作基地的引导和智惠云岭的助推作用,为彝乡文化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党政引导 推动彝乡非遗传承
“我们珠街乡不仅土地富饶,物阜民丰,而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云南保山一带彝族聚居最为集中,彝族腊罗巴文化保存最为完整的民族乡。多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下,多姿多彩的非遗传承工作更是走在昌宁县的前列,呈现出令人陶醉的非遗风情......”到乡政府采访时,当笔者提起珠街乡党委政府这些年在非遗传承保护的做法和成效时,乡党委书记徐文斌显得格外兴奋。
这些年,珠街乡党委政府把传统文化传承、展示与保护作为珠街的“第一名片”,每年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非遗传承进行谋篇布局,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原则和“重传承、抓融合、树品牌”的思路,将民族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丰富彝乡文化底蕴,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文化部门牵头、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非遗传承机制,打好彝乡“民族文化牌”,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到非遗挖掘、传承、展示和保护体系中来,增强了非遗传承工作的积极性。
乡党委政府在组织开展传承人挖掘和培训的同时,将学校作为赓续民族文化传承的薪火平台和阵地,建立“文化传承师资库”,明确乡村两级牵头、学校配合的联动机制;利用中央及省级彩票公益金等项目,构建更加完善的非遗传承体系。
近年来,非遗进校园结出丰硕的成果,乡中心学校2018年荣获全国“校园文化创新奖”及“云南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示范学校”称号,2019年被评为保山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学校。目前,此模式已经推广至昌宁全县13所乡村少年宫,实现乡镇覆盖率100%。
同时,乡党委政府完成《珠街乡彝族唢呐乐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先后购买唢呐16支、大筒2支、长号2支、傈僳族男装女装各一套及傈僳族乐器,完成唢呐普制作50本。乡里建成“乡愁火塘”1座,管理2个文化广场、10个村农家书屋和各村文化活动场所。全乡共组建32支打歌队,《五人联手演奏》《跳酒场》《彝山欢歌》《唢呐吹绿黑惠江》等多个彝族原生态精品传承节目逐渐被外界喜爱和好评。
截至2025年,全乡共有彝族唢呐、彝族歌舞、彝族打歌、傈僳族芦笙音乐、腊罗巴民歌等各类文化传承人33人。在这些传承人的带领下,乡党委政府组织参加云南省民间歌舞大赛,“彝族唢呐”、“打歌来”2个节目分获金奖、铜奖;民间手工艺品绣花鞋亮相2015年文化产业博览会;“珠街彝族唢呐乐”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
火把高举 展示彝乡文旅融合
7月19日,又是一年火把节。夜幕刚为珠街拉上深蓝的幕布,火把节的热浪就已翻涌起来。晚会上,歌舞《春到茶乡阿美美》、舞蹈《彝族打跳》和唢呐演奏《蜜蜂过江》等13个精彩节目,引得台下观众的掌声不断,连连叫好。演出结束,点火仪式上,演员和观众混在一起,几百支火把围成个大圆圈,把夜空烧得透亮。
近年来,珠街乡以“民族风情+非遗传承”的新思路,探索文旅协同发展新模式。每年火把节到来之际,珠街乡都要举办“热情彝乡,魅力珠街”火把节民俗文艺表演、非遗技艺展演等系列文旅活动,以打歌表演、点火把、撒火把等传统庆祝形式,让唢呐、刺绣等非遗在更广泛的舞台,展现原生态的民族风情,扩大影响力,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传承弘扬彝族传统节日文化。同时,举办非遗小集市、长街宴等活动,展示民族服饰、竹编等手工艺品,吸引游客参与体验,推动文化消费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吸引了一批摄影爱好者、旅游者、主流媒体和网红大咖关注宣传,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腊罗巴”文化传承的钥匙-云南省纪实文学学会组织赴珠街彝族乡采风纪实”整理
责编 李舒琪
校对 张楠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