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手生温,扣之如磬,在现代工业产品充斥市场的今天,传统工艺依然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人们的目光,指尖上的非遗,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在新时代中绽放别样光彩。
潘氏龙窑,位于玉溪市江川区九溪镇,依山而建,如龙形蜿蜒,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窑身共有17个窑眼,可烧制8000余件陶器,这个被岁月摩挲的窑口,装着第五代传承人潘绍华“初心不改 技艺传承”的决心。
走进九溪潘氏龙窑非遗工坊,传承人潘绍华正在给一批定制的米线罐子进行上釉,“这个就是你们平时吃的罐罐米线用的罐子,这次定制了200多个,正在加班制作。”“所上的釉,质感细腻,需要经过求磨机磨36小时才能达到要求”。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潘绍华高兴的说到。
“‘人’与‘技’,就如泥与火,相互成就。”
“我们不止做茶器,还做咸菜罐、花盆、花瓶,也可以根据需求定制,也可以自己来做,感受陶器制作技艺的魅力。”陶器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潘绍华说。
从单向输出到沉浸共创,把传承“活态”,充分发挥跨界融合作用,是潘绍华一直以来不断探索并付诸行动的事。“这次我们根据顾客的需求,以非遗+饮食为突破口,结合云南人爱吃的米线,制作陶罐子,以传统的陶罐为烹饪器皿,激发食材鲜味,以味觉体验形式,拉近年轻人与非遗技艺的距离,在品尝美食的同时能够感受到手作的温度,将烟火气与用餐仪式感拉满。”“未来我们还会结合饮食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主动去拥抱群众,让非遗融入人间烟火,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潘绍华说。
古为今用,关照现实,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将用于生活,陶器不应只是艺术的表达,更应是实用工艺的载体,融入生活,才能被生活滋养,活态传承出新品,陶罐煮出幸福味,非遗融入生活,才能让非遗在烟火气中焕发时代新韵。
文旅头条通讯员 普梦媛 文/图
责编 张楠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