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双柏:“玉米+白扁豆”套种绘就团结奋斗共富图景

在云南省双柏县安龙堡乡的田野上,玉米的挺拔身姿与白扁豆的藤蔓缠绕相映成趣。这片曾被“土基房、泥巴路、年年只种包谷”标签束缚的彝族村寨,如今通过“玉米+白扁豆”粮经套种模式,实现了“一地一季双收”的蜕变。截至目前,全乡套种规模达15000亩,带动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用实际成效诠释了“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深刻内涵。

从“单一种植”到“多元增收”的跨越

安龙堡乡作为典型的彝族聚居深度贫困乡,曾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26户2813人。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全乡基础设施显著改善,8个易地扶贫搬迁点拔地而起,通村道路硬化率超95%,2020年底顺利脱贫出列。但人均5亩玉米的种植现状,以及玉米售价偏低、“增产不增收”的困境,始终是制约群众致富的“拦路虎”。

为破解这一难题,当地党委政府立足实际,2023年率先在玉米种植集中、有白扁豆种植基础的安龙堡社区试点“玉米+白扁豆”套种模式。以白扁豆专业合作社为纽带,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统一经营,首个标准化套种基地实现每亩增收900元。经过两年探索,这一模式已覆盖全乡8个村(社区),成功破解了群众思想顾虑、技术短缺、市场不畅等难题,让“一亩地两份收”从梦想照进现实。

党建引领下的产业协同发展之路

党组织牵头,凝聚发展合力。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宣传政策、算清收益账,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土地、资金、技术资源。党员带头对接企业、跑市场,2024年带动1000余户农户参与种植,实现人均2亩白扁豆,总产量达5700吨,产值3900万元,“双柏白扁豆”地理标志申报工作正稳步推进。

示范引领,激活全域动能。按照“上片烤烟+白扁豆、下片玉米+白扁豆”的规划,当地划定社区、说全、六纳三个核心示范区,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动规模发展。在青香树坡代片区,360亩标准化基地带动周边种植500余亩,21户农户获土地流转分红户均3000元,60余名村民就地务工人均增收1500元,“抱团发展”的暖流在村寨间涌动。

科技赋能,筑牢增产根基。高标准农田建设让零散地块变身“田成方、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丰产田,农业技术人员蹲点指导,从套作模式到田间管理提供全流程服务。从最初亩产40公斤到如今的1189公斤,白扁豆产量的11倍跨越,背后是科技与良田的“双向奔赴”,更是各族群众学技术、用技术的奋斗身影。

订单护航,稳固增收渠道。通过“订单农业”将企业与农户紧密联结,推行“统一种子、统一技术、统一收购”模式,8家专业合作社、100余户种植大户带动1500份订单落地。彝族群众再也不用为“种得出、卖不掉”发愁,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凝聚着团结协作的力量。

共富路上的“双柏经验”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安龙堡乡的实践勾勒出山区发展的清晰路径:立足“因地制宜”,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套种模式,破解传统种植效益低的难题;强化“政策托举”,通过多元投入和技术服务增强群众信心;推动“内外联动”,让村集体、企业、农户各展所长;构建“联农带农”机制,实现群众与集体“双增收”。

如今,行走在双柏县安龙堡乡的村寨,昔日的泥巴路变成了产业路,土基房换成了新民居,各族群众的笑脸里映照着“共同团结奋斗”的干劲,口袋里装满“共同繁荣发展”的成果。“玉米+白扁豆”的套种故事,正在这片土地上续写着更多民族团结、共富共荣的新篇章。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陈明海 文

双柏县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图

责编 张楠

校对 李舒琪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