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省外务工到返乡创业:苏云书写牛角寨乡村振兴的密码

2025年8月21日,红河州元阳县牛角寨村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昆明学院云岭匠“薪”小队。作为“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重点团队,他们带着“推普+文化+非遗+产业”的模式,为村民们带来了普通话培训与产业调研。而这背后,离不开一个扎根土地的身影——牛角寨村支书苏云。 

从省外务工到返乡创业,苏云的转身源于对乡村的深沉牵挂。乡村要发展,既要‘富口袋’,也要‘通语言’。在推动产业振兴的同时,苏云始终将推广普通话作为重要抓手,借助大学生实践队等力量,在田间地头、村委会活动室教村民用规范语言沟通市场信息、学习技术知识。“以前卖农产品,方言重了收购商听不懂,现在敢开口、能说清,生意都顺了!”村民的话道出了变化。

小土地里的大作为,产业振兴踏实地

“群众要技术就教技术,只要种在土地上,村委会就收。”这是苏云给村民的承诺。为让土地生金,他带着村干部实地走访江西等多省调研市场,邀请专家把脉,结合牛角寨的自然禀赋,蹚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兜底保障”的路子。

如今的牛角寨,农旅融合的荷禾莓美营地生机盎然:30亩天然树莓红果满枝,400亩梯田荷花映日绽放,计划配套的旅行小屋将吸引着八方游客;复合型农业田里,毛豆、高粱、向日葵错落生长,成了村民增收的“绿色银行”。而最令人瞩目的,当属苏云力推的芭蕉芋产业。

芭蕉芋成“致富芋”,全产业链惠民生

“去年土地流转时,很多村民犯嘀咕,苏书记带头试种,村干部还到处找专家,我们才敢跟着干。”村民回忆道。在苏云与普剑主任的带领下,牛角寨以“招小商,促就业”为抓手,投入22万元建成芭蕉芋淀粉厂,配套加工设备,80亩种植基地率先落地。


淀粉厂实行的“惠民策略”让农户吃下“定心丸”:每公斤1元售种苗、0.7元回收成品,每吨种苗可种4亩,成本仅1000元,而每亩能收5-6吨,为种植户带来3500-4000元收入。目前,基地已有2-3人负责种苗筛选,40余人参与栽种管理,年底预计释放400-500个岗位,工人日均收入80-100元。“按现在的势头,明年扩种150亩,用工能破1000人次!”苏云眼中满是期待。

不仅如此,牛角寨还探索出“村内粗加工、省外深加工”的产业链模式,产品辐射多省份。村民们的收入也从单一的种地,变成了土地流转收入、务工收入、经营性收入的“三重增”。

推普赋能,让乡村振兴“声”入人心

“产业要走出去,语言先通起来。”苏云深知,普通话是乡村对接市场的“通行证”。他积极对接大学生实践队,在培训中融入产业术语:教村民用普通话介绍“芭蕉芋淀粉”的优势,讲解“树莓采摘”的接待礼仪。如今,少数民族的村民们能听得懂普通话,能简单与收购商、游客对接,农产品销路越拓越宽。

从30亩树莓到400亩荷花,从80亩芭蕉芋到辐射多省的产业链,苏云用“小土地”做出了“大文章”。在他的带领下,牛角寨村正以“推普”为桥,以“产业”为基,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红土地上徐徐展开。未来,这里还将继续探索特色致富路,让更多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文旅头条通讯员 张信信 文

图 段海祺

责编 张楠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华芳

终审 李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