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技艺“链”上全球时尚——看楚雄彝绣如何重新定义东方美学

在云南楚雄的群山之间,千年彝绣正以令人惊叹的方式完成现代蜕变。这一承载着1800年历史的非遗技艺,如今不仅没有湮没于时代洪流,反而以其独特的美学语言“链”接全球时尚产业,重新定义着国风潮流、东方美学的当代内涵,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绣娘们拿起绣花针在家门口就业。高建波 摄)

“我们彝家女孩,会走路就会跳脚,会拿针就会绣花。”对于永仁县莲池乡查利么村村民李晓丽而言,彝族女性习以为常的“田间T台秀、山歌舞蹈秀”,也许只是一种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表达。令她没想到的是,这种深植于泥土的文化基因和应用场景,为彝绣产业注入了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李晓丽在教年轻绣娘画彝绣花样。资料图)

楚雄彝绣具有色彩艳丽、针法灵活、图案丰富等特点,如何把这一传承千年的指尖技艺变为富民强州的重要文化产业?楚雄州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打造了一套科学高效、可持续的产业支撑体系,推动楚雄彝绣实现了“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转变。

(多样精美的彝绣文创产品。夏天彧 摄)

在省委宣传部指导支持,州委、州政府正确领导和州委宣传部的统筹推动下,成立彝绣产业专班,出台37条支持政策,构建起“政策引领—平台赋能—金融支撑—数字驱动”的全产业链生态。在全国首创“彝绣贷”“彝绣保”“彝绣邮”等11项举措,全省金融机构向彝绣经营主体投放优惠贷款4.29亿元,物流成本降低近40%,提供1.2亿元绣娘意外风险保险,有效破解小微企业和个体绣娘发展难题。联合新华社启动运行全国首个“新华・楚雄彝绣产业发展指数”“新华・楚雄时装周指数”,成功创建2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2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区域有园区、县县有企业、乡乡有车间、村村有绣坊”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新华·楚雄彝绣产业发展指数报告》

李晓丽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紧跟政策红利率先在家乡注册了自己的彝绣公司,在永仁县城“民族刺绣一条街”非遗集市开起刺绣店。“公司刚成立时,我们也时常面临融资、招工等各种困难。”李晓燕说,但随着楚雄州对彝绣产业越发重视、政策保障越发健全,她忐忑的心终于落下了。“特别是‘彝绣贷’、‘彝绣保’,让我们坚定了发展彝绣产业的信心。”

与此同时,楚雄州积极实施彝绣关爱“一老一小”行动,组织实施“归雁回巢”计划、绣娘培训计划,创造更多的农村绣娘、残障人士、老弱群体就业岗位,让传统技艺成为特殊群体增收致富的重要依托。2022至2024年间,全州彝绣经营主体从538户激增至2233户,产值从8亿元跃升至11.3亿元。2025年1至6月,彝绣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75亿元、同比增长10.9%。最令人欣喜的是,6万名绣娘人均年收入稳定在2至4万元,彝绣产业真正成为了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更多绣娘加入到彝绣产业中。王洪 摄)

“做梦都没想到,这小小的技艺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这么大的改变。”李晓丽说,乘着政策红利,彝绣每年能为她的公司带来将近20万元的收入。

更令李晓丽没想到的是,这小小的指尖技艺不仅是致富好渠道,更代表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的舞台。2023年,首届楚雄时装周吸引了7个国家及国内6省、全省16个州市的24个代表队,1100余套服装服饰举办了39场专场发布。2024年楚雄州与巴黎、北京、昆明联动,在北京中轴线举办“非遗彝绣秀北京”活动,并登陆巴黎时装周举办非遗服饰展。不仅如此,楚雄州还与阿迪达斯、星巴克等国际品牌联名合作,彝绣元素得以进入全球1.2万余家门店销售。与妈祖文化联名开发的文创产品,更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无限可能。

(首届楚雄时装周。资料图)

2025年9月7日至8日,2025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北京推介活动即将重磅登场。中国国际时装周・楚雄时装周非遗彝绣创新专场将作为系列活动的首场,在首都北京精彩上演。楚雄时装周与中国国际时装周携手联动,以时尚为桥,共同推动楚雄彝绣非遗从“云南名片”迈向“世界语言”。

楚雄彝绣的全球化之路证明,传统文化唯有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才能焕发永恒魅力。当千年彝绣“链”上全球时尚,产出的不仅仅是一件件精美服饰,更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谱写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精彩篇章。这条从深山走向世界的道路,正在为更多非遗项目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发展范式,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时代价值。

来源:楚雄发布

责编 李舒琪

校对 刘榕杉

审核 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