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舌尖寻香 才聚乡梓”——“舌尖上的腊香”征文采风暨人才交流活动在文山州麻栗坡县铁厂乡开展。来自文山州及各县的作家、诗人、摄影家、画家等文艺工作者与当地干部群众齐聚一堂,在探访腊肉文化、品鉴传统风味的同时,见证这一百年非遗美食如何成为带动乡村产业兴旺、群众增收的“金钥匙”。
铁厂乡地处麻栗坡县东北部,有着数百年烟熏腊肉制作历史,其腊肉以金黄表皮、红润瘦肉、醇香口感闻名,《麻栗坡县志(1997年至2010年)》中便有详细记载。过去,当地腊肉多为农户家庭作坊式生产,受限于亚硝酸盐超标、保存技术不足等问题,难以规模化走向市场。如今,这一局面被彻底打破——2024年,铁厂乡联合麻栗坡县水汪汪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成全流程全功能腊肉加工厂,通过与云南农业大学等科研团队合作攻关,攻克传统工艺难题,成功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SC)、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及HACCP体系认证,让“老腊肉”贴上了“安全标”“品质标”。
走进加工厂,冷藏库、操作间、传统与无烟烤房有序排布,自动控温控湿设备保障着每一批腊肉的品质。“从生猪养殖到腊肉加工,我们构建了全产业链体系。”麻栗坡县水汪汪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芳旭介绍,工厂采用“龙头企业+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推行阶梯式盈利分成,既通过“车间提供猪仔+农户订单养殖+企业保底收购+每头50元奖补”机制,带动1769户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参与养殖,又为村民提供就近务工岗位,实现“薪金+分红”双增收。自2024年7月投产以来,加工厂已产出腊肉100余吨,产值超1020万元,还联动起800余亩蔬菜基地、200余亩稻田鱼基地及2万羽生态鸡养殖基地,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10余万元。
在铁厂腊肉体验馆,20余种腊肉产品与龙路林下生态鸡蛋、董渡稻田鱼等农特产品集中展示,游客既能通过全产业链追溯系统查看生产全过程,也能品尝“腊肉全席宴”。“我们不仅要卖产品,更要传文化。”铁厂乡党委书记余涛表示,2025年铁厂腊肉已先后亮相第3届“老山国际春茶节”、第9届中国—南亚博览会,还走进联合国总部收获好评;技术团队赴山东学习后创新研发的“三七香肠”“茶香肠”,更让传统风味焕发新活力。
当日,采风团先后走访腊肉加工厂、体验馆、农户自烤腊肉点及董渡村稻田鱼养殖基地,用文字、镜头记录铁厂腊肉的制作工艺与产业发展成果。“从家庭作坊到产业链综合体,铁厂腊肉的蜕变,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文山州作家协会主席王建芬感慨。麻栗坡县摄影协会副主席熊天权则计划将采风素材制成画册,让更多人了解这一“生态好味”。
据悉,此次采风活动是铁厂乡“舌尖上的腊香”征文大赛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续文艺工作者将创作诗歌、散文、纪实作品等,进一步传播铁厂腊肉文化。如今,铁厂腊肉已从“百姓餐桌”走向“产业标杆”,不仅承载着乡愁记忆,更成为铁厂乡破解石漠化地区产业发展难题、推动“土特产”提质升级的核心力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兰庆枫 文
胡眼 图
责编 刘榕杉
校对 童文文
审核 李元